2015年11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银光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10月29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光集团)第三届“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在银光集团俱乐部舞台上,30多平方米的大型电子屏播放的视频短片显示着字幕:“你把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化作为企业奉献的大爱,辛勤耕耘,无悔坚守,尽显男儿本色。”随着现场热烈的掌声,“大爱无声魏智元”几个行楷大字定格在屏幕上。

  银光集团主任工程师魏智元,17年来,细心照料身患重病的母亲,并将孝敬母亲的一份深情化作爱国爱企爱岗的大爱,承担起十几条生产线5000余块仪表的维护维修重任。

  当晚,受到隆重表彰的还有银光集团东方公司“钳工牛人”王庆平、红光公司“点子王”黄光树等来自湖北、四川、辽宁、甘肃等地分子公司的10名普通员工。

  银光集团“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主题活动开始于2013年。3年来,“最美银光人”用他们爱企如家、无私奉献、坚忍不拔、不求回报的精神感染着每一名银光人,让“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成就银光”的企业精神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在感动中传承,汇聚成在困境中深化改革、继续前行的力量。

  银光集团通过开展“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主题活动,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逐步落地。企业从细处、小处、实处入手,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引导全员践行核心价值观与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有机结合,提炼形成具有银光特色的“银光集团员工训条”。该训条共108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编成“银光人、爱银光、乐敬业、诚为本”,“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行正气”,“做好事、做细事、做易事、贵坚持”等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三字格言。通过有线广播电视、手机报、微信等平台向全体员工及家属宣传,使该训条为员工日常工作、生活所遵循。

  3年来,银光集团基层单位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最美银光人”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思想觉悟、业务技能、优秀业绩、群众尊重的践行训条的模范典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标兵。

  其中,银光集团红光公司DNT厂硝化四班班长、“点子王”黄光树,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20年,对DNT硝化工序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能做到倒背如流;对现场设备设施、工艺管线、阀门甚至小到连接螺栓,能张口报数;最近的3年时间内,他提交合理化建议600余条,为企业节创价值100多万元。

  银光集团聚银公司保运中心管焊二组组长薛海雁,一人担负家庭重担,作为一名劳务派遣人员,从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到氩弧焊,从焊工、铆工,再到管工,他一次次起飞、一层层蜕变,两次获中国兵器北化集团和甘肃省国防工业系统焊工技能竞赛第一名,被授予“岗位技术能手”称号,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也成为劳务派遣人员的骄傲。

  银光集团聚银公司保运中心维修人员薛海雁,作为一名劳务派遣人员,从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到氩弧焊,从焊工、铆工,再到管工,他不断追求卓越;一次次起飞、一层层蜕变,两次获中国兵器北化集团和甘肃省国防工业系统焊工技能竞赛第一名,被授予“岗位技术能手”称号,成为首批与企业转签劳动合同的劳务派遣人员。在获“最美银光人”表彰之际,又通过竞聘升任车间副主任。

  “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主题活动还受到驻企业武警官兵的积极响应。武警白银市支队六中队代理排长赵言章,视驻地为家乡,认真实践企业员工训条。执勤中,他一向坚持“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场”的思想,每次执行任务,他都主动请战,依法执勤,文明执勤;参加劳动,捡最脏、最重、最累的活干,在中队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累不着,闲不着”的勤快人,“争星夺旗栏”每月都有他的名字,2014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最美银光人”。

  3年来,企业通过基层动员、分党委推选、记者发现及群众推荐等形式,连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传播“最美银光人”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教育感召身边广大员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片军工土地上落地生根,逐渐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届“最美兵工人”提名奖获得者、银光集团劳动模范唐程明在2014年曾荣获“最美银光人”,今年他作为颁奖嘉宾再次走上“践行训条好员工暨最美银光人”颁奖仪式的舞台,对此,他感触良多地说:“‘践行训条好员工,寻找最美银光人’主题活动给了普通员工发声的机会,对于每个获得荣誉的员工来说,荣誉既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也是激励着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

  银光集团PVC厂青年员工赵丽萍被“最美银光人”的事迹所震撼,她感慨地说:“最美银光人立足岗位,从细处、小处、实处入手,以在平凡中的坚守成就了不平凡,是我们工作的榜样和学习的标杆。”

  (文/朱继龙、郭 玲、王安怡 图/王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