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南京城,沿宁丹路往西南,一路上山迢迢、水绵长,行程真如董永携七仙女返乡时的春风得意。“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李白诗清楚地记录了丹阳的历史渊源和优美风景。这儿曾是秦朝郡县、唐朝集镇,地处“吴头楚尾”,如今为苏皖交界。当车辆拐入一片群山环抱下的徽派村落时,我们的目的地就到了。
一进村子,便看到一棵老槐树立于福村村口,这里应是董永七仙女最早的约会地点。村前一口水库唤名仙女湖,说是倒映过仙女下凡的飘飘裙袂。村里老人说,“福村”原名“傅村”,传说是长工董永的东家傅员外家所在,而后千年口口相传,如今“傅”已经变成了“福”。山南的董山村传说是董永的故乡,村民董姓居多,据董姓宗谱记载皆是董永后代。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剧院驻村采风,创作了经典名剧《天仙配》。“物是人非”,感慨系之的不仅是今人,千年前的唐朝诗人岑参游历至此,也曾留下“相思不可见,空望织女星”的慨叹。
如今,美好的传说都成为乡村旅游的“创作题材”。村口广场散布七仙爱情主题的雕塑,以群组的形式再现“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董永打工的作坊,如今形成传统作坊一条街——酒坊,木榨油坊,粉丝坊,手工石磨豆腐坊,手工挂面坊,年糕坊,炒货坊,糖坊,茶坊……统称“十二坊”,“镇坊之宝”是16台百年历史的古木榨机,可生产8-10个品种食用油。作坊里“劳作”的,已不是神话里的董永,而是城里的游人和青少年学生,磨豆腐、炒年糕、榨豆油,忙得不亦乐乎。七仙山上辟出千亩茶园,全手工采摘烘焙的“七仙银牙”,是当地最好的茶叶。隔壁的董山村也是焕然一新,粉墙黛瓦,开辟出七仙池、牛郎路、董永路等,做起了“农家乐”文章。
开发七仙大福村的是江宁金东城集团,董事长张定海年轻时在此插队,在城里打拼后携资下乡,整体开发七仙农业大观园项目。如今,大福村已俨然是徽派风格的旅游村,餐饮、民宿、娱购一应齐全,凭借优美的神话传说,主打“婚庆文化”主题。古木榨作坊正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青少年再培训基地。村外的3000多亩山林田园,乔木山、凤凰岭保留原始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泗陇水库深沉相依,山下分布着葡萄园、蔬果园,游人不仅有山林远足的乐趣,还可体验农事,“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年轻的朋友们,还等什么?快来江宁横溪街道大福村,感受董永与七仙女跨越千年的牵挂!
(王登俊 毛文轩 罗玉龙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