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芦蒿之乡”转型生态农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提起江苏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芦蒿。的确,这个有着“中国第一芦蒿之乡”美誉的江中鹂岛,高峰时岛上4.5万亩土地上,有3.5万亩种的是芦蒿,真是家家种蒿、户户蒿农,其出产的芦蒿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福州、宁波、青岛等几十个城市,成为当地的第一支柱产业。

  然而,近日记者在八卦洲采访却发现,这个“芦蒿之乡”越来越“名不副实”,不但芦蒿种植面积从3.5万亩降到1.5万亩,蒿农也纷纷流转出自己的土地,到岛上的30多家农业企业当个“工薪族”了。

  “芦蒿曾经卖过20多元一斤的高价,也遭遇过两毛钱一斤的烂市。‘一蒿独大’的产业结构,既让八卦洲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品尝过苦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孟桂正告诉记者,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街道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委托江苏省农科院规划建设了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培育和引进32家农业企业,发展精品蔬菜、草莓、有机葡萄、西瓜、火龙果、猕猴桃、花卉苗木等多种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街道的芦蒿种植面积已经从3.5万亩降到1.5万亩,蔬菜、草莓等种植面积则从无到有增加到两万亩。

  “我们的生态农业园,共1088亩,种了55亩红心火龙果、40亩猕猴桃、15亩芒果、20亩樱桃,另外还种植了柑橘、各种蔬菜瓜果以及一大片QQ农场。”南京俊红生态农业园总经理徐华清告诉记者,农业园9月30日刚开园,首批上市的地产红心火龙果、猕猴桃、柑橘等产品销售一空。“农业园的土地是从蒿农手中流转过来的,一亩地每年流转费1000元。有100多个蒿农在这里工作,平均月工资在4000—7000元左右。”

  “缘派600多亩土地上种了150亩有机葡萄,其余是精品蔬菜;圭易900亩土地种的是草莓和蔬菜;1200亩的红杜鹃,有500多亩花卉、100多亩草莓,其他就是各种蔬菜;虹越的近百亩地,种的全是精品花卉。”街道农副业科科长金跃刚告诉记者,街道仅草莓、葡萄和花卉的种植面积,就有3000多亩,不但效益远远高过芦蒿,而且带动了一大批蒿农就业。

  缘派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全国劳模周福安告诉记者,公司今年种的150亩葡萄,品种是夏黑和醉金香,正在申请有机无公害葡萄认证。“夏黑市场价15元一斤,今年产量在15万斤左右。”他说,同样,蒿农不但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在合作社工作的50多人,长期工月薪2500元以上,小时工每小时10元。

  “公司的1.2万平方米室内外温室中,展示销售公司培育的1000多个精品花卉。幸福兰一枝100元,一盆价格少则600元,多则1000元。9月26日正式开业后,生意一直很好。”虹越·园艺家总经理章利民告诉记者。“这块地原是我们种芦蒿的,按目前的价格,一亩地毛收入也就1.5万元左右。现在流转给他们种花,一年一亩地有1000元的流转费不说,在公司工作每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算起来比种植芦蒿划算多了。”虹越员工李振国说。

  “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减少芦蒿种植面积,最终将芦蒿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孟桂正说,从产业转型中尝到甜头的街道,将继续缩小芦蒿种植面积,培育和引导农业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原来,“芦蒿之乡”“名不副实”的背后,是一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戏。

  (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