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率领团队发明青蒿素抗击疟疾,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无疑是伟大的,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无疑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屠呦呦获诺奖,让我们重新燃起了中药创新的希望。据了解,在国际植物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中药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5%,且呈逐年下滑趋势。这与中药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本、韩国凭借科技优势,通过对由我国低价出口的中药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高价返销我国,并且垄断了国际植物药市场约90%的份额,使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中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研究起草了《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和《症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以鼓励中药创新。可以说我国药物创新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由于我国中药产业还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中药创新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更要面对很多挑战。纵观西方国家的药品创新路径,通常是“底层创新—企业创新—政府创新”;我国则相反,先是政府主导下研究机构的创新,其次是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的创新,再次是小企业的创新,再往下是全民创新。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在中药创新上我国应着力培育创新引领、依托科技发展的骨干医学企业,培育中药领域内的创新型人才,发掘中药创新的原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和咨询服务,以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成本,保证研发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益回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中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在屠呦呦获诺奖的影响下,中药必然迎来创新热潮,将有更多的中药新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疾病、顽固性疑难病症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创新的中药,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