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振华 财经评论员
据腾讯-大湘网报道,连日来“经视大调查”栏目在连续曝光了长沙市宁乡县中医医院、宁乡县妇幼保健院、浏阳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违反禁令,“开药拿回扣”事件后,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除了这几家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该院西药房有医师对医生每个月的开药数据进行统计,并提供给医药代表。记者以医药代表的身份向窗口的医生报了几个药名,窗口的这名医生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并打开小门,让记者去找一名姓莫的医生。
照常理,当前反腐在各地力度不断加大,医生们通过药品环节“搞钱”,从理论上讲难度不可谓不大、风险不可谓不高、顾忌不可谓不多。毕竟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已长达十年之久,相关的制度和监管办法已日趋完善,要想腐败需要的不只是“不怕死”的勇气,还需要众多相关环节人员的“合谋”,更需要纪检、监察、卫生、财政、审计等多个相关部门的“配合”。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众多的“关卡”都能被医生们不费吹灰之力攻破,由此可见医疗行业的药品集中采购依然停留在形式上。
事实上,药品价格在公立医院虚高已是公开的秘密。特别是患者就医时,在不少医生“外面的药质量不放心,医院虽贵点,但疗效好”的普遍“善意提醒”后,以及在医改上患者就医只能在公立医院报销相应比例的垄断限制下,只好“哑巴吃黄连”,至于渴望私立药店同类的低价药品或器材,患者也只能在心里“白日做梦”。院长们及相关人员由此“赚钱”,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医疗系统自己人办自己事的“挂空挡”监管模式一日不改,医疗蛀虫们的贪腐空间就无法堵死,贪腐窝案就会成为医疗系统无以避免的“新常态”。 比如,2014年,仅安徽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医疗卫生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就达108件123人,其中公立医院院长16人,个别地市甚至出现绝大部分二甲以上公立医院都有相关人员被查处的“塌方式”腐败,腐败均与药品采购有关。
笔者认为,要想确保医务人员过好清廉关和走好幸福路,有必要在监管源头上下足真功夫,做好过细活。一方面,改革医疗价格管理体系,推行公开透明定价机制。药品及器材之所以放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就能“身价倍增”,其根源在于厂家定价各自为政和虚假定价无人监管,一旦推行药品品名统一标识,只区分品牌和厂家,科学核定药品成本和研发成本,合理规范利润适度标准,全面公开销售价格和推广医院零利润销售监管模式,并有效地推行医院和药店销售政府统一指导价,便可从源头化解厂家“做手脚”和医院“搞名堂”的内生性腐败。
另一方面,强化监管责任直接落实,推行监管失职同等处罚。这些年来,药品及器材等政府集中采购的推行初衷是好的,但导致采购中猫腻不断和花样翻新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监管部门监管流于形式和监管追责走过场。医务人员敢于肆无忌惮地吃回扣,关键在于“自己人”办“自己事”,操作起来难度低风险小,因此医疗行业腐败不断就不难理解。政府要有针对性地配备互相制约的监管部门和岗位制约的监管人员,强化有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落实,推行监管失职视为同等腐败给予同等处罚,既可确保监管落实到具体环节,又能消除自己人办自己事的弊端。
惟其如此,让科学的价格管控和有效的监管融为一体,再在生产厂家和销售环节上消除内在暴利和不合理的竞争,尤其是要消除患者用药必须在就医医院强制购买方能报销的垄断,从源头始终体现“产品利润适度、品牌营销致胜、医院规范到位”的管控目标,就能消减医疗行业的内生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