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产奶 请背负着压力与责任前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邓海建 媒体人 

  不久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介绍,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规模牧场的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均大幅高于国家标准。(《北京晨报》)

  数据上看,中国奶业历经“七年之痒”,确实出现了一路向好的曙光。除了三聚氰胺魅影不见、营养成分占比喜人,监测数据还显示,2014年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菌落总数17.3万个/毫升,个别企业低于2万个/毫升,大大高于欧盟50万个/毫升的标准。面对如此价廉物美的中国奶业,消费者实在没理由“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可是,逻辑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消费市场来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奶”进口量增加明显。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奶粉从2008年的14万吨激增至2014年的105万吨,6年增长7倍多。而在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外国品牌所占比重亦有所增加。如果结合生活经验,基本可以这样判断:但凡经济上不太拮据的,但凡海淘外购不太麻烦的,多会在孩子未出世之前就囤积了数量不等的洋奶粉。

  洋奶粉当然不是神仙,有害油脂过量、肉毒杆菌检出、氯酸盐超标……甚至前不久,荷兰牛栏又被曝存在“错装”问题。可为什么,洋奶粉仍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这个问题似乎比较难以正面回答,一不小心,还容易牵扯上媚外等情绪口水。倒是有几个问题,看似与国产奶粉质量无关,但仍然或明或暗地关切到其市场份额与销量。比如,“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这数字固然足以抚慰人心,只是,不说赔偿与保障,当年的那批 “结石宝宝们”的住院治疗费用,都结清了吗?也许很多人还记得,“结石宝宝”父亲郭利曾与奶粉企业交涉后被法院认定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刑5年。今年5月21日,广东省高院就郭利案第二次发出《再审决定书》。国产奶粉的质量与价格,自然是生存之道;而良心与责任,恐怕更是立命之本。又比如,国产大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烟消云散了,但作为神秘添加剂,三聚氰胺在各种小品牌或山寨奶粉中仍阴魂不散。仅在2011年,媒体就连接曝出“甘肃男子制售三聚氰胺奶粉获刑11年”,“重庆警方查获一批重达26吨的外省来渝三聚氰胺奶粉”……再说,眼下国人消费能力与意愿总在动态变化着,出国买的电饭锅、马桶圈、大米都有,还在乎多背几罐子奶粉?当然,消费的品阶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也是客观的肇因。

  国产奶挺好,为何还去“海外背奶”?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可以用个俗语来回答,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承认奶制品人命关天,那么,三聚氰胺事件指望七年修复,就显然太过天真。这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痛苦,虽然委屈,却是中国乳业成长与成熟的成本。如果不能心平气和接受这样的“报应”,心存怨怼,郁结于胸,迟早还要摔大跟头。国产奶再好,爱孩子的小心眼显然要大过爱民族品牌的热血。“虐我千遍,待如初恋。”市场是不相信这样的鬼话的。在自由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奶粉也好,其他消费品也罢,消费者有傲娇的自由,生产者却没有狂放的权力。

  眼下的洋奶粉也开始降价了,这说明国产奶的卧薪尝胆确有效果。不过,还请记得三聚氰胺的阴霾,还请背负着压力与责任前行。理解消费者“海外背奶”的选择,“挺好”的国产奶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