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每次唱起这首老歌,伤感的旋律、忧郁的歌词,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方的他,回忆起那段最淳朴的岁月和最真挚的友谊。
1999年,村里来了一名外地人,25岁左右,他在我家附近的大桥旁租了两间房子,开了个电器修理店。有一天,我的“随身听”坏了,找他帮忙修理,他一边修理一边同我聊天。交谈中,我得知他叫付顺利,河南南阳人。“随身听”修好后,我准备付钱,他干脆地说:“小兄弟,钱就免了,大家交个朋友,有空常来我这玩,以后也别叫我大哥了,听着怪别扭的,叫我小付就行。”临走时,他借给我两盘磁带,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
放学后,我喜欢去他的店里写作业,有时候周末一整天都呆在他的店里。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见的世面比我多,还掌握了不少技能。他除了给我讲述他的经历、见闻,还教我修理小电器、游泳、唱歌,《讲不出再见》就是他教我的第一首歌。我的父母得知小付像大哥一样照顾我,平时经常让我给他送些蔬菜,过节时也会送点糍粑、粽子、月饼之类的食品。
2000年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河里游泳,正好看到小付站在他店里的阳台上,我便一边游泳一边跟他打招呼。这时,一位路人在岸边用石头片玩“打水漂”,不巧石头片正好砸到了我的头上。瞬间,我的脸上满是鲜血,整个人一下子就懵了。小付在高处远远看见我不对劲,便纵身一跃,从3米高的阳台上跳到下面的草垛上,飞快地跑到河边,猛地扎进河里,把我救上岸送到村里的诊所。
那年冬天,小付告诉我他要去北京工作,离别前,我跟他聊了一整夜,谈人生、谈未来、谈音乐、谈梦想……第二天,我请了半天假去火车站送他,这是我第一次去火车站送人,火车开走的瞬间,我泪流满面。
小付走后,写信成了我们最多的交流方式。在信中,他告诉我他的工作情况,我向他诉说遇到的困惑,我们都满心期待着重逢的那一刻,这种期待和思念寄托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里。多年未见,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而慢慢淡化,相反,在岁月的流逝中,这种友情却越来越深厚。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一直未能再见,直到2009年。
那是我大二下学期,小付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北京看建国60周年阅兵式,我欣然答应了。九月下旬,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多年未曾见面的老朋友,我难以按捺内心的兴奋。
虽然已经提前十天买票,但竟然连一张硬座都没买到,不过想到马上要见到老朋友了,站一夜又何妨。一夜一晃便过去了,到了北京西站,没等火车停下,我便挤到门边,想在开门的瞬间立刻冲下去。
下了火车,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我一眼便认出那个穿着黄色T恤的男子就是小付,便大声喊到:“小付!”他激动得差点没认出我:“好兄弟,终于见到你了,一路累坏了吧?快来,我给你背着包。”虽然他的体形和之前有了一些变化,但神情容貌依旧如初。这些年我们都经历了许多事,一路上聊得太投入,以致坐过了两站地铁。
那晚我们都喝了酒,回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倾诉着这些年的酸甜苦辣。我才得知这些年他在北京的种种不容易。但为了不让我牵挂,他每次都是告诉我一些好的事情,不断鼓励我,给我正能量。
9月30日深夜,我们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找到一个好位置坐下来,继续聊着天。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来过北京,也没有看过升旗仪式,这次重逢真是让我刻骨铭心。”
“来北京这么多年了,我今天也是头一回守在天安门广场等着看升旗仪式,不知下次我们再重逢是何年何月了。”
“希望建国100周年阅兵式时,我们俩还能坐在这里一起看升旗。”说完,我们相视一笑。
(张海林 安徽合肥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