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2011年,根据有关书刊文献和新闻媒体,我收集整理了200多名经济学家(含已去世)的资料,资料内容包括年龄、籍贯、学术成就、主要经历等,最后形成了《经济学人物地理(2011版)》。最近,我又根据最新资料,考虑到近三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对《经济学人物地理》作了大量补充更正,并更名为《中国经济学家地理(2015版)》。
此次统计的经济学家430人,但能查到出生地或籍贯的仅410人(不含港台地区)。籍贯分布见下表。
从区域分布看,我们发现苏浙沪地区的经济学家最多,占近30%,力拔头筹;北方占35%,南方占65%;东部占53%,中部占28%,东北占6%,西部占13%。湖南、河北、湖北、山东、安徽、四川、广东、山西、北京、福建、辽宁、河南、陕西、江西和重庆都在10人以上,其他省区则寥寥无几;海南、西藏和新疆挂零。
为什么苏浙沪地区的经济学家最多?这与苏浙沪的历史上的学术文风传统有很大关系。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说,“大江下游南北岸及夹浙水之东西,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由此来看,一个地区经济学家的多少,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通过经济学家籍贯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到印证。
就410人为基数,全国约每327万人口拥有1个经济学家。以此为参照数,按2010年各省户籍人口计算,各省的比例依次是:
以上数据能反映这样一些信息:
1、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天津、山西、福建、湖南、辽宁、湖北、陕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重庆、河北、安徽略高全国平均数,吉林、江西、四川、山东、广东、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贵州、甘肃、黑龙江、云南、广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
2、上海、北京指数最高,与文化发达关系密切。
3、苏浙仅次于京沪,与“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陈翰笙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一大批经济学家。
4、天津本身就是工业重镇,又受北京影响,位居第五非常自然。
5、鉴于经济学人才成长周期很长,一般40岁能成为经济学家也是凤毛麟角。而此次统计的经济学家多数是建国前出生的,1960年代以后出生非常少。考虑这个因素,山西占据第六位置就容易解释了。山西百年前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又是革命根据地,故老经济学家多。
6、考虑到广东改革以来人口急剧增加,所以排名靠后。
7、多数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他们都在排名靠后的地区经过锻炼,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8、全国约每327万人拥有1位经济学家,数量非常少,经济学家资源非常稀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中国需要加快培育壮大经济学家群体,尤其是要让60后、70后乃至80后的经济学家尽快成长。
从工作地区分布看,由于在北京的学术机构众多,约80%的经济学家云集首都。其他份额几乎被上海、武汉、天津、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沈阳瓜分。
就已故经济学家的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江苏(27人)、浙江(17人)、四川(14人)、湖南(10人)、湖北(8人)、山西(8人)、河北(7人)福建(7人),上海、安徽和广东各6人。其他省份不多。
就目前健在经济学家的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江苏(31人)、浙江(23人)、山东(19人)、河北(16人)、安徽(15人)、北京(15人)、湖北(16人)、河南(12人)、广东(12人)、陕西(14人)、上海(12人)、辽宁(12人)、山西(10人)。
从性别来看,女经济学家仅占5%左右。
从目前健在者的年龄构成看,1930年代以前出生的47人,占17.4%。其中最年长的是周有光(109岁)、杨敬年(107岁)、杜润生(102岁);1930—1939年代之间出生的57人,占21.2%;1940—1949年代之间出生的37人,占13.8%;1950—1959年代之间出生的100人,占37.2%;1960年后出生的28人,占10.4%。数字表明,1950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是目前我国经济学家的主体,陕西籍的又占1950年代的占11%;1930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仍然是经济学界的重要力量,江苏籍的又占1930年代的占16%。可以说,江苏和陕西构成了我国经济学界特殊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60后的经济学家不多,主要集中于湖南(6人)、安徽(4人)、湖北(3人)、山东(3人),这四省占了近60%。从经济学人才成长规律看,未来10—20年是60后的经济学家的“井喷”期。
这里有一个现象,就是1940—1949年代(37人)居然比1930—1939年代(57人)的少20人。为什么?我想,1930—1939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接触学习经济学;而1940—1949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受“大跃进”和“文革”影响,耽误了他们的学习黄金时期,自然人数不多;1950—1959年代出生的经济学家虽然也被“文革”耽误,但他们赶上“高考”恢复和八十年代的宽松环境,因而这批人最多,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黄金一代。
另外,经济学界还有几个特有“经济学家”:
父子经济学家:王亚南、王洛林;汪敬虞、汪同三。
夫妻经济学家:刘世锦、江小娟;汤敏、左小蕾。
兄弟经济学家:厉以宁、厉以京、厉以平。
兄妹经济学家:成思危、成嘉玲。
由于内蒙古、贵州、黑龙江、广西、云南、青海、甘肃和宁夏的经济学家不多,这里先略作介绍。
宦乡同志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多年里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第一名国际问题专家,也是新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冯兰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经济学家,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冯老头脑睿智、谈吐幽默、富有感染力。在九十高龄时仍笔耕不止,对许多重大问题发言,赢得了学界的尊敬和推崇。
李京文先生是我国经济学界惟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科技进步、生产率等领域的研究。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采用科学方法对中国经济作年度与长期预测和产业结构与地区发展的研究,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郭树清、周天勇、周其仁等也都是很有成就的经济学家。
【杰出人物介绍】
宦乡,(1909—1989)贵州遵义人。他一度赴英国留学,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考入宜昌海关。1945年冬至1949年初,参加我党地下活动,曾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天津进步日报(原大公报)党组副书记、总主笔,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筹备处副秘书长兼新闻处长(1949年1月至1949年11月);建国后进入外交部工作。1978年10月至198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顾问。1982年7月起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及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党组书记(1986年8月),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台湾研究会会长,《世界经济报》名誉社长等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1982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著作有《纵横世界》、《纵横世界续集》、《宦乡文集》等。
冯兰瑞,女,经济学家,1920年9月出生,贵阳人。早年求学于贵阳达德学校,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先后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工作,后考入中央军委编译局主办的外语学校英文队学习。1954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师资部专修政治经济学专业。历任上海《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编委兼文教学生部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列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经济学周报》社长。著有《劳动报酬和劳动就业》、《按劳分配、工资、就业》、《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等。
李京文,1933年生, 技术经济学家及数量经济学家,广西陆川人。 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选派留学苏联,就读于莫斯科国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1958年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评审组及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经济评审组召集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总体组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著有《科技富国论》、《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中国经济:“十五”预测与21世纪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