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上的首都大酒店里嘉宾云集、掌声迭起,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联合举办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选拔赛正在这里举行。
轮到代表内蒙古参赛的赤峰日报驻元宝山区驻站记者王玉清登场了,只见他健步走上演讲台,用饱含激情的声音讲到:“38年了,我爱新闻这一行,就像谈恋爱一样,没有她就难受,离开她就不行……38年来,我累计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3000多篇,有65篇稿件在国家、自治区获奖……今后我要多抓好线索,多写好故事,做个草根式好记者!”演讲结束了,全场爆发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王玉清1977年1月参军入伍,在部队的第一年,他苦学、苦练新闻稿件写作,在劳动、训练之余,别人休息了,他却深入到各排、各班采访。晚上写稿,为不影响别人休息,搬个小凳到走廊去写,一年时间里,仅给团里的广播站就投稿133篇,后来成为《解放军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通讯员。
1984年10月,王玉清退伍被聘为元宝山区五家镇政府的招聘干部,后来考录为公务员,他笔耕不辍,无论工作多么艰苦、多么困难,总是不放弃,坚守自己的梦。每年刊发稿件100多篇,2002年,被评为《内蒙古日报》优秀通讯员。
为了实现“记者梦”,王玉清始终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精心采访、细心构思、潜心写作,倡导崇德向善,创作了大量“带露珠”的新闻稿件。
他撰写的《五家镇千名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稿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新闻里播出,很快使该校也成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接着,他抓活动推广,全区3万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效果明显。
2003年5月,王玉清放弃五家镇党委的副科级干部职务,到元宝山区委宣传部任外宣室主任。那一年,他听说孤山子村有一位农家女竟然让聋哑儿开口说了话。聋哑儿真的能说话?他要刨根问底。但是,这个村并不归元宝山区管辖,而且,还要跑几十公里的路。于是,他骑上自行车去采访了。
原来,1993年,孙月光辞去教师职务,给一个聋哑儿当家教。后来,创办了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聋哑儿都亲切地叫她“妈妈”。但是,由于家里受场所限制,孙月光每年只能接受5、6个学生,更多的聋哑儿错过了接受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很多家长领着孩子高兴而来,眼含泪花失望地离去。
回到家里,他好像听到家长们在呐喊:“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啊?!”于是,连夜写出人物通讯《30个孩子一个“妈”》,稿子很快在《红山晚报》《赤峰日报》发表,孙月光成为《红山晚报》十大新闻人物。稿件见报不几天,赤峰市红山区一位农民,就把自家新建的独门独院二层楼无偿借给孙月光使用,他知道,这回啊,更多的聋哑儿有救了!
不久,孙月光搬到赤峰市里,他就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每次往返150多公里,跨区域、跟踪采访。这一跟踪就是12年,12年时间里,他先后写了40篇新闻稿件,分别在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刊发。其中《一个农家女15年救助150名孤残儿》在新华社刊发,并在中央《内参》刊登。中央领导同志刘云山、李长春、回良玉做出重要批示,把孙月光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前往采访,孙月光上了《焦点访谈》,王玉清也上了《焦点访谈》节目。
更加令他感动的是,他一个简单的举动,得到社会的回应,使“回音聋康”发展壮大。20年中,有180名聋哑儿告别无声世界,回到有声世界。
为了实现崇德向善 “记者梦”,在王玉清的作息时间里,从来没有节假日,他把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钻研新闻业务上。
他现任外宣室主任,还兼管宣传室工作,兼任区委办、区政办、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信息员,又和区内几十个通讯员常联系,改稿子,给多家媒体当通讯员,繁忙、辛苦、紧张。但是,为了“记者梦”,他乐于忙、甘于苦、不惧紧张。每逢元旦、春节,中秋节,是他最忙的“黄金时段”。他说,节日期间记者下不来,这时多往基层跑,更能出好稿,所以他往往一忙就要忙到大年三十。
2007年春节,他回到五家镇北台子村的家乡过年,腊月根上,农民们编歌、编舞、编写三句半,春节搞演出,他写出稿件《北台子村农民也过文化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好新闻二等奖。
有一天,他来到办公室看到一份文件,得知中宣部年底要征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于是他记在心上。2012年2月29日早上三点半他突然间睡不着觉了,3月5日就是学雷锋活动日,应该策划写一个这方面的稿子。
当时有这样一个背景,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很多家庭都是421结构,尊老敬老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有些人身上体现的不太明显。针对这一问题,他在如意婚纱影楼进行试点,开展“一元钱敬老”活动。并撰写了长篇通讯《女大学生王辛:在大爱中绽放的青春之花》,全国几十家媒体争相转载。
不久前,《赤峰日报》发表了一篇介绍他的通讯《王玉清:新闻战线上的一匹“黑马”》。开头写道: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内蒙古新闻奖一二三等奖、赤峰市好新闻一等奖… …当60多本从国家、自治区到市级的新闻获奖证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大家一定会认为它们的主人是位资深记者。然而,它们的主人却是一位基层宣传干部,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匹“黑马”。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