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按学校定薪酬是短视行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琦 职员

  

  近日在广东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本科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然以学校区分起薪,“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电子科大9000元。”不少大学生吐槽“歧视”太严重。(11月23日《新快报》)

  我国早有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是该企业显然打了个擦边球,并未限定招聘985、211高校,而只是薪资差别对待罢了。但至于是否歧视,恐怕学生们的感触才是最真实的,诸如“这样歧视的,我也不想投”之类的吐槽,表达了求职者们对招聘歧视的不满。

  每年的招聘,企业都要面临数以万计的求职者,如何淘沙得金、慧眼识珠,是招聘者面临的难题。学历识别无疑是广被招聘者们使用的招数,就算没有明码标价,也会在招聘中有所偏依。学历识别虽然大浪淘沙,是识别招数中见效最快的,它的效果真的好吗?

  考试成绩本身就存在偶然性和阶段性,况且,学习能力不等于工作能力,是否能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主要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性以及领导力等。学校不能说明学生的个人能力,普通大学也有英才,重点大学也难免有庸才,只看出身不论素质,只以学院论英雄,将大多数的求职者阻拦在外,这无疑是企业的短视行为。“簸之扬之,糠秕在前”,岂知“淘之汰之,沙砾在后。”用学院派系将求职者分为三六九等,一“校”定薪酬无疑会伤了普通学院学生的心,自断了人才的流通渠道,制造了职场上的不平等,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嘲弄。

  广开门路选贤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将人才限定在某一阶层中,无疑是一种目光短视,任何渠道都有人才,而每个人都有特点,端看领导都如何发现,如何使用,否则金珠在前,也未必识之。招聘者们应放飞目光,莫将目光局限在某一阶层中。只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包容型企业方能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否则在一样的工作条件下,仅因学院的不同就面临不同的薪酬,如何让非重点大学毕业生任劳任怨地为公司奉献?如何留住人才?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应是招聘的重点,学历可以作为参考,却永远不能成为关键的因素,甚至作为薪资的参考,否则是对求职者的不公平。

  学历并非鉴定人才的唯一标准,仅从企业领导者大多非清华北大毕业就可说明,比如马云。但是学历崇拜却一直存在于招聘界,这源于社会的学历崇拜,更源于政府对学历的不同待遇。985、211工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并非只有两大工程内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教育质量不低于甚至高于两大工程,却仅因不在两大工程之内,而面临不同的社会地位、招生待遇、以及学生招聘待遇。政府的两大工程人为的将学院分出了三六九等,怎怪社会、企业跟风?近年来,社会已有广泛呼声,希望取消985、211等教育工程,希望国家相关部门重视起来,还教育和学生一个公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