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建设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冰英/文

  

  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巨系统,其中经济发展是动力,自然系统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目的。建设既要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从而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对象不仅关注人,更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密切相连的有机体,将自然条件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力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巨系统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从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系统中重新认识人,摆正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承认自然的价值,在遵循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对自然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使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活动不超越自然所能承受的极限,保持在自然所能接受的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对关乎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除考虑人对于城市发展的主观期望外,还要客观地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把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的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顾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和容量,合理安排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城市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

  

  二、精心设计、加强管理、提升文明素质,推动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精心建筑,凸显城市个性。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表达。不同城市的建筑体现着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要在保留、传承上下功夫,利用古老的城市建筑教育市民,激发市民的自豪感;要在设计、建设上用心思,使新的城市建筑体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凸显城市个性。

  二是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味。要集中力量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和便民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的便捷度、舒适度,建设宜居城市。要注重细节,在解决城市交通等大事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小区物业、社区服务等诸多民生“小问题”上来,处处体现为民理念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注重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让我们的城市更安全、更祥和、更有序。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县城和中心镇的脏乱差“死角”,让我们的城市干净整洁、宜居宜业。

  三是要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核心在于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在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应从塑造城市精神的全局着眼,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细节入手,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整体抓起,用文化环境感染人,用文化行为带动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风采。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能够保证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