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政策正式实施。笔者日前在深圳与评级公司、大型证券公司等相关人士交流中发现,实际上处于香港较近的内地投资机构或个人并不认为其能够影响到A股深处,但结构化风险与机会将相互差异化体现。笔者通过成交量与政策在市场中的影响周期、投资心理等因素来看,研究认为,在沪港通正式实施后,其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将趋于平静,结构性的表现或可期待,但结构化的风险也将日益突出,对于市场总体趋势影响有限。
A股市场在APEC与沪港通税收政策预期、日期确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市场一度出现了一波上攻行情,上海A股市场在11月11日的日成交量达到3312亿元的规模,但市场轨迹形态显示,大型股票特别是金融股出现指数化推动是最大特色。笔者在深圳与评级机构与大型券商的交流中,其均认为在深圳这边的机构与个人并不认为沪港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式实施后反而将趋于平静,投资风险与机会在于品种把握。比如某大型证券公司的专业研发人员交流时表示:目前香港市场日成交为500亿左右,可以想象,真正能够从香港市场中分流出来进入A股市场的也非常有限,简单推测,如果以日交易额1/3来计,也就150亿左右。几只A股的大盘股目前的日成交大家非常明了,因此仅从交易额方面来看,能够从香港市场抽出资金转战上海A股市场的资金较为有限,至少目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股票交易额的相对稳定性,能以受沪港通的影响而选择大幅度抽离。相反,内地投资者特别是50万以上的投资者,则可能选择抽离A股市场转战香港市场,因此硬币的双面性并非是对等的,看似一样,但花纹、文字、表达则相差基远。
从沪港通的定义来看,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从目前最新公布的股票标的名单来看,主要集中在沪港大型成份股之中,从股本相对规模对比来看,A股的巨无霸类公司具有流通盘巨大,而香港成份股流通盘适中的特征,因此撬动两市所动用的资金量具有显著的差别。从国际机构与香港投资者来看,大多处于理性与成熟的投资者,而内地A股市场无论是机构还是大户理性程度较低,热衷于政策性、重组性炒作,但香港市场的做空机制与退市政策优于A股,因此投资风险偏好或收益方面很以界定。
观察发现,内地为推动沪港通的实施,在税收政策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近日联合下发系列通知,对沪港通税收政策予以明确。其中对内地个人通过沪港通投资港股的转让差价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沪港通投资上交所上市A股的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通过沪港通买卖上交所上市A股的差价收入,自2014年11月17日起,暂免征收营业税等,这些可以是说内地政策对沪港通的一个政策支持,但实际上,我们研究发现,政策的支持并不意味着股票投资者风险的降低,这些反而使得内地A股投资者与投资香港市场或香港投资者投资A股形成了一个市场交易方面的一个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交易在市场成本与轨迹运行上将明显体现出来,其并非政策能够完全实现一个对接平衡。
从此次沪港通合作的重要载体来看是上海与香港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会员制运行的组织架构,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而香港联交所是一家以公司制为主的上市公司,其监管体现市场经济的特色,其本身就是维护股东利益和法律前沿的公司架构,因此笔者预计,未来监管过程中,会员制为主的上海市场与公司制特色运行的港交所,将在某些交易者利益维护与体制运行上形成不和谐的概率将体现出来。研究历史轨迹来看,港交所在运行过程中,尊重股东利益与维护法律层面非常到位,大比例现金分红与良好业绩共存,坚持独立性之强等将深刻的影响沪市,能否达成交易运行监管机制的顺利需要观察。此种结构化差异将体现对不同市场交易品种的一个机会与风险对冲,进而显示结构化影响特色。
从现行两地市场来看,香港大型权重成份股如果以单纯的估值来看,与沪市目前的权重股估值大致相当,但研究发现,香港一些大型权重股历年的分红回报要高于A股同类型股票,许多公司实行的是一年2-4次分红,港交所这样的公司还出现过一年90%净利润分红的情况,而沪市的公司大多分红有限,这种情况会否导致沪市稳健投资者转移香港投资是难以预料的;同时,如果A股公司大比例分红会否导致业绩不佳,退位于绩差股也需观察。在沪港通开通的时间于年终阶段来看,分红差异化必将体现出结构化风险与机会的市场轨迹影响。
笔者认为,结构化风险来自于对接过程中所体现的信息互换与投资者行业、心理、宏观经济敏感度偏差等一系列影响,从信息量出现对接来看,内地投资者会发现,香港创业板股票的股价之低或世界各国创业板股票之风险将深刻的体现出来。香港创业板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买者自负市场,股票价格非常之低,仙股与角股非常之多,同时交易轨迹上所体现的绩差股零成交现象也非常普遍,退市公司的市场化消失体现的风险因素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在沪港通对接中,A股沪深主板一些绩差公司股票或将面临结构性股价回归的甚至结构性股灾的影响可能,因此这是沪港通政策实施可以预见的一个风险。从实际情况来看,香港投资者多年转道式样投资深圳B股市场,实际上对股价的向上拉动也不明显,相反,有时还出现部分B股大幅走低,何况深圳只有50家B股公司,因此沪港通推出前市场可能产生上海与深圳大型股票的异动,但真正推出后,则其将归于平淡的概率为大。
沪港通作为一个交易机制的创新,体现的结构化风险主要受于投资行为、估值、历史轨迹、政策体制、投资心理、市场化差异等影响,因此在推出后的影响必将体现泾渭分明的风险与机会,但其对市场的主要趋势而言,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趋势性变化,两个市场的运行轨迹仍将由内质所决定。随着市场化的时间推移,这种内质的共性才可能体现出一种实质性共鸣,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
总体而言,沪港通体现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信号,但对接过程中所引发的交易机制、监管机制、参与机制不对等以及结构性股票的巨大风险将明显,因此对于沪港通政策在实施后,其结构化风险与机会的影响,投资者需要理性的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切实能够体现分红水平较高、投资回报较好且公司运营规范的两个市场品种机会,同时也要深入防范一些假绩优、真绩差且回报较差的股票价格回落风险的冲击。
(作者肖玉航,资深市场研究人士,财经评论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现在融汇金融担任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