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皇嘉太阳能科贸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坐落于林西县林西镇,主要经营太阳能系列产品,是一家集太阳能热水器科研、生产、销售、安装、维护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弘扬“诚信为本,品质至上”,围绕靠质量求生存、用户满意为宗旨,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及售后服务,注重科技进步和参与市场竟争策略方针,促进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总经理赵志国,他谈到了有关发展太阳能产业和本公司太阳能项目的许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记者:赵总,你为什么要选择太阳能项目进行第二次创业?
赵志国: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2005年5月28日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着重提出综合利用太阳能问题,并制定出多项支持和鼓励开展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单位、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设施。
2008年3月3日,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将加快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在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地区,制定城乡民用建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性措施。研究开发太阳能资源是贯彻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家环保政策的有效措施。本项目旨在大力发展RPTX热管平板式分体太阳能的生产,促进太阳能系统地综合利用,因此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赤峰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从能源工业的角度提出,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抽水蓄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同时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提出,合理调整村镇布局,搞好村庄规划建设。加强村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施硬化、绿化、 美化、亮化工程,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以上的政策给力于本项目的发展条件,为本项目的建设创造了前提。
记者: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朝阳产业,贵公司是如何规划发展的?
赵志国:从长远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已无法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研究开发新能源已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国家已将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根据《能源法》最近又出台了有关建筑节能政策和实施方案。保证清洁、经济、充足、安全的能源供应,全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势在必行。风能和太阳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绿色环保能源,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太阳能热利用主要用于热水、供暖、制冷,海水、苦成水淡化及光转热技术为基础的光热发电。目前,印度、韩国等国家已投巨资开发太阳能技术和设施。
本项目在现有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热管平板太阳能高效集热供热系统,该产品与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相比,主要特点是吸热面积大、耐腐蚀、耐老化、不易结垢、使用寿命长,同时能够更好地与建筑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完美结合。这些特点保证热管平板太阳能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将不断增大,进一步推动我国高层建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与新能源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公司提出建设本项目是可行的。
记者:发展太能产业的战略意义何在?
赵志国: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社会。寻求绿色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我国这种能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路,在控制污染水平基础上,既能解决近期能源急需的要求,又能构建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基础。太阳能的利用和开发,提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较好地破解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成为改善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低矮的丘陵,适宜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地表面接收的太阳能约相当于17O0亿吨标准煤,而西部资源更为丰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在今后15年左右的时间内,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可以逐步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太阳能利用目前主要是在热水供暖、制冷和光热转换技术方面。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开发是节约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煤和电,而且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已有5O多个省市地区出台政策或指导意见,建议并大力推广太阳能的使用,促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开发利用太阳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项目的建设对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