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汽车行业反垄断的“蝴蝶效应”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江德斌

  

  日前,上海江苏的物价和反垄断部门对奔驰上海办事处进行了调查,奔驰是否存在垄断行为正在调查取证过程中。与此同时,上海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接近尾声,两家企业均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进行处罚。国家发改委称对汽车业的反垄断调查始于2011年底,目前已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据8月6日新华网)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构建市场经济机制,自由、公平、竞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亦获得社会的认可。但之前由于制度的欠缺,导致许多行业饱受垄断之苦,堵塞了行业良性竞争和创新精神,整个社会亦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反垄断势在必行。而近年来反垄断指向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垄断企业遭到处罚,凸显反垄断已经步入常态化。

  近期各地汽车反垄断调查信息密集发布,涉及到诸多国际汽车品牌巨头,市场影响力非常大,进而引起公众的集体关注。根据发改委的表态,部分车企存在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嫌垄断行为,基本已经定性,结下来就看处罚力度如何了。而从过往的经验看,汽车属于高价消费品,行业规模较大,利润率较高,反垄断罚金恐将超过奶粉、液晶面板、黄金等行业,开创一个新的罚款纪录。

  国内汽车行业垄断带来的后果,就是汽车价格不合理,特别是进口汽车利润畸高,销售价格比国外高出数倍之多,零配比远远超出合理水平,导致消费者的利益遭受侵犯。而在发改委的反垄断大棒砸下来后,在汽车业扇起了一场“蝴蝶效应”,被调查车企纷纷降价示好。

  可见,反垄断的威力非常大,涉案企业降价乃是顺应趋势,以此向发改委示意认罪,试图减轻潜在的处罚压力。当然,汽车反垄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国内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进口车,维修方面也能省下不少钱。同时,由于反垄断倒逼进口车企降价,放开对经销商的价格约束,未来零售环节也面临最激烈的竞争,相关服务也将随之改善,消费者真正成为上帝。

  不过,对于国产品牌汽车来讲,反垄断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藉此打击不公平竞争,但也会造成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迎来最残酷的淘汰战。由于进口汽车具有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反垄断促使价格下降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将更大,在同等价位水平,消费者很有可能倾向选择进口汽车。如此,国产品牌汽车必须面对现实,加快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把服务质量做好,用品质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非不是单纯的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