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职员
6月30日,南京市鼓楼区一停车场内,一名奥迪司机亮出“接待证”,称“有这证就可以免费”,拒交1.5元停车费后离开。相关信息显示,车牌号显示为苏ABS659的奥迪,属于溧水的一家矿产品有限公司,而“接待证”上却显示使用单位为“市政府办公厅”, 南京某政府机关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曾听说相关部门发过两批这样的“免费牌”。(《现代快报》7月1日)
车牌显示为私车,却持有公权才享有的免费“接待证”,招遥过市无所顾忌,足见“接待证”早成规则通行证,且有一通百通之效。虽然有网友嘲笑为1.5元的停车费,这“免费牌”有些掉价,不过“特权心态”旁人未必能懂,更何况,在停车费高过罚款的语境下,这样一张“免费牌”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与民争利的特权,除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
从特权车牌到特殊“接待证”,可见特权无处不在。随着特殊车牌的逐步退场,特权时代似乎消除了形式上的痕迹,然而此消彼涨在实质上并没有消除,反倒有了新的形式翻新和变种。一些地方不仅公然发放诸如免费“接待证”这样的特别通行证,甚至还规定招商引资企业拥有超国民待遇,除了其车辆可以免通行费,闯红灯可以不交罚款,甚至嫖娼等治安案件也可以免受处罚。至于其所开办企业可获得“免检牌”,连环保等行政执法都必须报批。如果再加上不挂车牌可以在城里乱跑的城管执法车,拉着警报可以不乱闯红灯的警车,特权之下可谓乱象横生。
私企执免费“接待证”,其间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这证究竟是真是假,如何进行防范与识别。明明标注的是“市政府办公厅”,而相关部门却对此讳莫如深,而从调查的情况看,又确实曾经发放过两批这样的“免费牌”,有汽车牌号的尚可防控;而如果没牌号的则可能被反复和重复使用,甚至异化成为一种牟利的工具。二是这部分停车费用找谁补齐,是公共财政支付,还是见车直接免收,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三是用于公开的免费“接待证”,何以被私企车辆所使用,究竟是证件外流,还是权力外泄,并存在私车公用之嫌?此外,免费“接待证”如何规范管理,如何有效监督并避免外流与扩散,没有“接待证”数量公告,没有使用者公示,也没有相关的信息公开,免费“接待证”具有太多神奇的功能,也让特权的隐秘化暴露无疑。然而,跟所有的特权外溢一样,其潜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一是其破坏了社会规则公平,导致人人为获取如此待遇而不遗余力,甚至弄虚作假;二是有特权必然有利益寻租,甚至滋生腐败现象。至少从既有的信息来看,处于“暗箱操作”中的免费“通行证”,在管理上并未给人一个信服的理由,1.5元停车费所引发的关注与讨论,其背后其实有对特权滥用的忧虑。
阳光是最好的监督。约束和控制特权,首先要规范权力行为,比如要防止私设许可,滥开特权口子,做到权力与权利的一视同仁;其次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公开,比如证书的数量是多少,使用者是谁,经费来源于何处,都应当进行公示,以便于接受外界的监督;最后要强化对免费“接待证”等使用行为的监管,防止其被因为外溢而被滥用。总之,虽然免费“接待证”看起来总量不多,却关乎社会规则公平,维系权力监督的重大命题,具有以管窥豹、以小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