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药监局7月2日通报9种不合格食品全市停售,其中,北京京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批北京酱油和北京米醋,被要求即刻下架。酱油鲜不鲜,看“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酵水平的高低,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味道越鲜浓。按照国家标准,合格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低不得低于0.4克/100毫升,但标称北京京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海红”牌北京酱油,氨基酸态氮的实测值只有0.021克/100毫升。同时,该公司生产的“海红”牌北京米醋,也检出了不应检出的甜蜜素。
●白酒大经销商银基集团再次交出巨额亏损的财报。近日,银基发布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2014财年报告显示,公司亏损7.88亿港元。 银基集团的主要业务是经销五粮液贵州茅台、国窖1573、汾酒等相关产品。其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增长25.4%至4.89亿港元,但是依然出现7.88亿港元的亏损。 由于对未来形势判断失误,2011年银基集团大量囤积高端白酒,不仅造成业绩巨亏,还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压力。目前,银基还有高达7.96亿港元的存货。
●河南六部门联手开展“夏日行动”,确保全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日前,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食药监局、省畜牧局等六部门,共同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食品市场整治“夏日行动”此次行动主要针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食杂店,检查既包括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饮料、冷饮食品、儿童食品、生鲜食品,也包括酒类、豆制品、调味品、粮食及油等。行动将持续到9月30日。
●6月20日,江苏昆山检验检疫局对今年上半年检出的32批次、391公斤不合格进口食品进行了集中销毁处理。 这些不合格食品涉及木瓜干、草莓干、黄金枣干、素虾饼、龙眼花蜜、海苔等数十个品种。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总砷超标、微生物超标、酸价超标、蛋白质不合格、色素超标等。此次集中销毁采用焚烧方式,检验检疫人员全程监督,并邀请货主现场见证,确保不合格食品全部销毁。检验检疫部门提醒,进口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擦亮眼睛,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关注权威机构的公告和媒体报道,列入问题产品名单或有风险警示的产品请勿购买;二是查看进口食品包装上有无合格的中文标签;三是检查进口食品的包装是否完整,外观性状是否正常;四是可向经营单位索取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证书,并核对品名、规格、生产日期等内容。
●记者6月30日从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企业“豌豆蛋白与纤维在肉制品中的创新应用”项目日前通过了由中国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据悉,项目系统研究了豌豆纤维和豌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和在各类肉制品加工中的可适性,创造了豌豆蛋白和豌豆纤维在肉制品加工中的使用技术,实现了豌豆蛋白与纤维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创新应用,并首次利用豌豆蛋白和豌豆纤维开发了腊肠等肉制品。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7名专家在山东招远参加“豌豆蛋白与纤维在肉制品中的创新应用”鉴定会,专家们通过鉴定认为,该项目技术资料齐全,数据可信,符合鉴定要求,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鉴定会上,利用豌豆蛋白和豌豆纤维开发的腊肠、熏煮香肠、熏煮火腿和高温火腿肠四大类8种肉制品首次亮相。
●去年曾挂牌但未寻找到合适接盘方的光大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光大金控)再次“叫卖”所持有的西凤酒股权。西凤酒与茅台同列“老四大名酒”。根据挂牌公告,作为西凤酒的第七大股东,光大金控挂牌转让其持有的西凤酒2.5%的股份,分两笔进行,每笔1.25%,分别叫价6585万元,共计1.31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白酒行业深陷寒冬之际,光大金控投资西凤酒的盈利还不错。光大金控系2010年以1.356亿元获得西凤酒5.4%的股权,而此次2.5%股权的挂牌价已经达到1.317亿元。这是光大金控第二次公开挂牌转让所持西凤酒股权。去年底其首度出让上述股权,价格与本次相同。对于光大金控急于出手股权,业内很多人士认为与西凤酒上市进程缓慢有关。西凤酒早在2010年就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上市铺路,计划2012年底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一再推后,据悉今年西凤酒已将上市列入日程。
●2012年底以来,白酒中塑化剂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日前,国家卫计委公布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表示白酒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不过,鉴于DEHP和DBP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建议企业改善工艺,进一步减低白酒中塑化剂的含量。据悉,DEHP和DBP是目前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剂(俗称“塑化剂”),该类物质属于外增塑剂,易于从塑料制品中溶出,对食品造成污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白酒中DEHP和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可接受。(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