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食品安全:专家认为有保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说法,JECFA(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2毫克每公斤体重,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120毫克铝,不会导致铝的蓄积并引起健康损害。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按平均值计算,低于JECFA提出的参考值(PTWI)。只不过14岁以下儿童以及一些经常食用铝含量较高食物的消费者,吃进去的铝较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奇怪的是,这些信息在微博报道中却被“演变”成另一个样子。微博中提到的“中国人每周铝元素摄入量远远超过安全摄入量每公斤体重2毫克”的依据,不知从何而来?

  事实上,对于食品添加剂,食品专家及监管部门的态度与公众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尽管食品专家及监管部门多次表示,在国家规定允许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健康无害。但仍有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闻之色变。中青舆情监测室近日抽取1000条网民评论分析后发现,64.7%的网民认为添加剂是不健康的。

  其实不只是对食品添加剂,在对其他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上,一些学者、官员与公众间同样存在不小的距离。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真实的食品安全状况是怎样的?

  

  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不久前,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院士陈君石在国家食品安全宣传周上说,现在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有着莫大的误解和恐慌,认为食品添加剂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但在他看来,真正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非常少,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了。

  他认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一些感受是从不完整、不科学的信息得来的。

  陈君石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污染、食品掺假等,但总体情况是好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专家持有类似观点。在他们看来,食品安全跟其他领域一样,不存在零风险。生产者、监管者要做的是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连续3年统计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以2013年为例,该机构统计了当年引发社会关注的12起食品安全事件,包括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铬大米、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等事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事件分析后发现,情况并非公众感受的那么严重。

  “经过这些专家的评审和解读,12起事件当中只有4起被认为属于食品安全事件,而在这几起事件当中,有两起不会影响消费者健康。”陈君石说,比如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事件,后来证实就是一个乌龙事件,2013年真正有可能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影响的只有铬大米事件和地沟油事件,其余8起公众热议的食品安全事件都跟食品安全不相关。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多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官员承认,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食品安全的事故高发期。每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对公众造成身体健康上的威胁外,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同样巨大。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次事件中,多名婴幼儿出现肾功能损伤。对公众来说,分不清食品添加剂是什么,标准是多少,只要吃进去的食物影响了身体健康,就是食品安全事件。

  

  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何而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告诉记者,我国的基本食品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公众的感受却相反。是什么导致了对同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感受?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说,公众对风险是朴素的感知,而科学家对风险的判断则是来源于理性的分析,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异。

  差异来源于公众与科学家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根雪糕里含有十几种添加剂,科学家会看这些添加剂的用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而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添加剂都有什么用,用量是多少,会基于以往对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作出判断。

  在钟凯看来,长期以来,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并不主动发布信息,很多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在公众与专家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真空。

  “专家认为,自己能理解的专业问题,公众也应该一样理解,但实际上差异很大。”钟凯说。

  其实,对专业人群来说,不少新问题,同样也需要分析才能看到真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宁就有这样的经历。2011年,台湾发生食品中添加塑化剂事件,李宁所在的机构被要求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李宁自己都有疑问,是不是矿泉水瓶和塑料品都添加了塑化剂?但研究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塑化剂往往出现在聚氯乙烯的制品当中,不是所有塑料制品中都有塑化剂。

  “公众不是科学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往往来自媒体及人际间交流,感知的风险往往大于实际的风险。”李宁说,如果交流不到位,那么公众就感觉对食品安全没有信心。

  而钟凯在分析微博对“铝超标”问题的不实报道时,认为媒体显然负有责任。“不少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比较谨慎,但还有一些媒体喜欢博眼球,无意间就放大甚至歪曲了事实。”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长期以来缺少风险交流,客观上造成了公众感受的强烈负面化。

  陈君石表示,现实的情况是,科学传播明显处于劣势,误导不断发生,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