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兴东 媒体人
从一把蔬菜,到一辆汽车,到一家企业……“认证”二字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人们对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本身的诚信度发生了怀疑。
新华社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给钱就能认证,让第三方检测市场陷入了一个信誉危机。确实,按照一般的印象,第三方检测的独立地位利于保证认证的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与严密的市场监管之上。离开了这些,谈所谓的第三方检测认证,终有沦为一场庸俗的金钱表演秀的可能。
有这样一个事实可能让人备感疑惑,那就是为何这么多企业愿意花钱买认证。其实,道理很简单,企业花钱买认证,看中的是认证所带来的公共信任。至于认证本身靠谱否,并不在企业考虑之内。因为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对等,普通公众很难知道认证的内幕。而认证带来的标签化信任感,却又很容易让市场相信,在传播规律中,一种认证形象经过反复渲染,易于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
尽管,花钱买认证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长此以往,消耗的是消费者的市场信心,所摧毁的是市场机制中的公共信任体系,换来的是一场零和游戏。欺人一时是可能的,欺人一世却只能是荒诞的意淫。当认证系统的独立与权威得不到坚守,公共信任体系的坍塌便开始了。届时,市场将迎来一个危险的时期,认证无人相信,企业信誉连带受损变得岌岌可危。
规范第三方检测市场,捍卫认证系统的公共信任,需藉此成为一个管理话题。事实上,留意过往的报道,这一次认证系统的曝光并非第一次。早些年,全国牙防组的野鸡认证,也曾披露报端。但遗憾的是,每一次舆论监督,所解决的仅仅是一家认证机构的问题。就当下而言,相关部门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把这种对个案的纠正上升到一种公共管理的智慧。唯有堵住制度监管的漏洞,构建第三方检测市场的法治基石,所谓的认证乱象才有希望得到遏制,并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心。
而对消费者而言,需要学会的是不盲目迷信第三方认证。唯有在市场选择面前,保持一种足够的自主与理性,在这个认证声名狼藉的当下才不至于陷的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