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锐 职员
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京华时报6月16日)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慷慨”买单支撑起了演出市场多年的异样繁荣。这些演出奢华浪费、竞相攀比,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和群众文化实质文化需求大相径庭,更因极尽耗费公款,被群众诟病已久。
与此同时,与公款勾兑的演出也为腐败提供了权力寻租空间,使得市场化运作的正规公司反而难以获得演出机会,而一些大搞潜规则的投机者,哪怕只是皮包公司,也能够以虚高的价钱得到演出权。
此外,花的是公家的钱,主办方往往为了“打肿脸充胖子”,不考虑成本,不按市场规律出价,肆意挥霍,使得一些无良明星借机漫天要价,严重扰乱了整个演出市场,使之成为了劣币驱逐良币之所,极大地挤压了高度市场化公司的正常生存空间。
而这种不良态势的转折点在于近两年来中央陆续颁布的“节俭令”。2012年11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其内容之一就是厉行勤俭节约;去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去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
这一系列让群众拍手称快的政策,将那些依靠公款支撑的演出公司打入了“寒冬”。事实上,相关政策厉行节约,正是反腐倡廉的暖春,同时,让公款退出演出市场,大力排挤相关行业的灰色空间与利润泡沫,使市场重新回归到分配演出资源的决定性地位,更是让市场化运作的演出公司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也正因此,演出市场开始走向两极分化,市场化的公司越活越好,而靠公款支撑的公司只能走向衰亡,这本是大势所趋,并无半点可惜。其实,这个规律将适用于所有行业。这也为所有曾经夹杂过公款的行业敲响了警钟,反腐倡廉势不可挡的重压下,相关行业主体要想生存下去,都必须转变思维,真正回归市场,以群众真实需求为切入点,为群众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与服务,否则,终将被市场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