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anTeckHoon 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西方经济放缓对于东方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尤其对中国有什么样的意义?我的回答是,基本上来说有几个词:第一个是本土创新;第二个是就业满意率。
中国必须建立本土创新的概念,本土创新不仅仅涉及到创新来促进增长,这里比较重要的想法是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生活,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发现新的事情,发现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到愉悦,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涯感到满意。这里面有一系列的活动,会让我们实现自我满足感,这是我要给大家传达的主要信息。我们要过这样的创新生活。
西方经济放缓及美国经济放缓的一些迹象,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数据。从50年代一直到1973年,美国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大约在1993年之后这里的增长,还有美国的GDP、生产率等等,我们把它称之为DFP,这样的增长我们往往和生产产出结合在一起的,不仅仅涉及到投入。美国DFP的经济增长要弱一些。
在美国过去增长比较好的时期,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是2%。1995年稍微有所上升,2000年早期的时候,全要素生长率又开始放缓,达到0.7%每年。
美国将来人均GDP的增长或者增长力的状况,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1、机器的增长,它的贡献是比较小的。1950年到2007年美国的GDP增长是2%,贡献来自于三个因素;2、平均的教育水平。教育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不断地上升,教育的水平稳定到了12年—13年平均的教育年限。研发,研发的劳动力和研发的占比,大部分是来自这样的因素的,这样的数据相当于在一个简单的模型当中提高增长。它对于增长的影响,对于GDP的增长是一个水平的影响,但它确实有增长的效益。当然最大的一种结果就是所有的劳动力都成为研发人员,主要涉及到人的想法。这里可以看到,研发强度贡献是23%。从1950年—2007年对美国GDP的贡献率,研发成为美国增长的一个引擎。后来美国的GDP增长从2%下降到0.5%,是一个非常大的放缓。我们质疑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哪一点的研发强度不再上涨。
美国经济的放缓对于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美国的GDP是非常稳定的,中国的曲线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增长比美国更快一些。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了?中国的增长在这个时期之内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全要素驱动的,而不是设备数量上升驱动的。从1978年—2007年,全要素生长率对GDP的贡献接近了40%,还有教育贡献是15%,当然还有劳动力在研发方面的参与率。随着中国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人离开土地,生产力会上升,他们会从城市当中寻找就业机会。
美国经济的放缓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这里面有三个影响:
第一,贸易的影响。当西方经济放缓的时候,西方主要有很多中国的产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当西方经济放缓的时候,他们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中国开始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生产,会出现产能过剩,这样中国的出口就会下降。当出口下降的时候,意味着中国的企业盈利性就会下降,就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大部分的中国产品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根据我们国际贸易的数据显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会下降。这样大家所消费的产品,不管你的份额是多少都会下降,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水平,使我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第二,西方经济放缓,比如说从2%下降到0.5%,就相当于领导者跑得更慢了,如果我们追赶领导者的话,我们追赶的速度就会更快。但和领导者的排名相比,你的排名会更靠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外包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有很多中国制造业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可能是美国设计的,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把产品重新卖到美国市场,或者其他的市场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在特定的阶段。中国的工资相对于美国来说会高一些,或者相对的增长,这样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就会消失,这样他们就不愿意在中国进行外包了,这可能是第二个影响。
第三,法国失业率在最繁荣的时候是3%,在80年代的时候达到了10%,其中的假设就是欧盟经济放缓了。一是欧盟在二战之后,它们自己可能没有了解它们的增长放缓,一个工人可能会让老板给你加薪,而且你要求的工资太不现实了,太高了。即使你已经接受了欧洲增长放缓了,由于我们大部分的就业活动,都是涉及到工人投资的。公司不仅仅要对工人进行投资,不能只是把大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雇佣到公司中来,也要给他们提供培训,也要对他们进行投资,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上升。随着生产力下降,而他们的工资又上升,同时对工人投入,这也会造成失业率上升,这对中国不是好消息。
中国可以考虑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呢?我建议三个可能的应对措施。我要说这些措施做起来当然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但是我觉得这些是正确的选择。中国和我自己的国家新加坡一样,当然我们人口比较少,就500万。但是我们国家也经历了一个阶段,从国外转移了很多的技术,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这是我们增长的一个引擎。新加坡现在更多地关注本土的创新,去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本土的创新,我觉得类似的故事也是适用于中国的。
随着中国每年保持实际7%的GDP增长,按照每个工人生产率来说还是跟美国有差距的,还需要追赶。如果要继续发展中国要看一下,你们市场的规模非常大,必须要在整个大的市场上有创新精神,来促进本土创新,这里要谈一下中国的创新这个话题。
首先,有一个事实,在过去多年以来,尤其是1978年开始,私人就业在总的城市就业比例占比当中从1978年开始上升,而且在80%的城市总的就业都是来自国内私人企业,都是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要进行创新的话,这些人要在国内经济中进行创新的实验和探索才能够实现。
非国有企业在非农业方面整个的产出增长是5.5%。虽然说国有企业在整个就业中占比仍然是比较高,但是它却在下降。这里向我们显示了,国企的生产效率仍然是很高的。
有关本土创新,我们不应该仅仅集中于某个行业和部门了。现在有两个部门,一个部门生产计算机、半导体、机械等等,另外一个生产方却是生产服务。到底是什么能带来了经济的上升和增长,这样的改变又如何带来就业呢。
美国从1995年—2000年生产力是巨大的增加,这个增加可能存在不理性和夸张的成分,我也觉得使用信息技术的确有这样的潜力。比如会让我们的实体经济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的调整,所以本土创新可能会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不仅仅是产生资本产品,同时要利用我们的资本。
中国可以做什么呢?中国能做的一个就是本土创新,另外一个是要考虑城镇化以及人力资本的增长。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对教育的回报是不断上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想要上大学。因此,人力资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新技术,因此,人力资源对中国非常的有用,让我们使用新的IT技术来使用新的商业模式。
美国放缓了,为什么中国还能保持7%的增长。中国怎么样追赶美国和法国,中国的希望非常大。我们希望使用经济的增长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