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洁 医生
2013年7月横空出世的GSK(葛兰素史克)中国区贿赂丑闻历经10个月的发酵后,目前正逼近案件调查收尾工作的节点。然而,就在公安部等上级部门对GSK涉案主要负责人梁宏等人的量刑与整起案件性质盖棺定论之前(曾传出今年4月会作了结),GSK中国区对于医药代表的大裁员清理已经如火如荼了,此举也引发员工的抗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3日)
葛兰素史克大裁员,究竟是贿赂丑闻之后的洗心革面,还是借机缩减成本补贴销售转型,这背后当然牵涉诸多。对于医药代表而言,尽管其在贿赂丑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需追问并彻查,但作为员工的权益,显然不能因此而荒芜。毕竟,葛兰素史克的贿赂丑闻,其实并非公司的医药代表们一手策划并导演,而必定与公司的管理和销售策略息息相关,丑闻的善后,自然不能全让医药代表来充当“替罪羊”。
不过,葛兰素史克此番裁员动作直指基层医药代表、大区经理直到部门主管,接近三分之一的医药代表接受内部喝茶,近千名医药代表存在所谓“合规问题嫌疑”,均有可能进入裁员名列,其裁员的规模与数量的确惊人。对于当下仍然更多依赖医药代表实现销售业绩的医药企业而言,裁员之后,其销售模式究竟会如何转型,能否另辟一条医药代表之外的医药销售蹊径,这家国家药品巨头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也的确令人好奇。
事实上,贿赂丑闻之后的业绩下滑压力,固然可能是其选择裁员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是业绩性裁员,当然需要按约给予员工合理的补偿。然而,葛兰素史克将裁员之剑挥向医药代表,即便是出于业绩压力,这样的调整,恐怕也不乏看点。无论如何,在国内医药市场的营销领域,医药代表所扮演的角色,无疑至关重要,医药市场公关的难度,更非通常行业市场所能想象。作为国际巨头的葛兰素史克,要想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入乡随俗,之所以组建庞大的医药代表团队,其目标也正在于此。
只不过,尽管贿赂丑闻与其对医药市场的公关手法不无关系,公司的医药代表也极有可能是丑闻的直接制造者,而公司本身在丑闻暴露之前,也极有可能对类似的行为存在默许甚至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说,贿赂丑闻的善后,的确应当有更多的部门担当责任。
然而,无论葛兰素史克的丑闻善后是否得当,其裁减医药代表以及销售模式的转型,倒是颇显特立独行。无论如何,放在国内的医药市场的规则本身并没有改变的背景下,这样的销售模式转型,无疑要冒着极大的市场风险。贿赂丑闻可能有望杜绝,但对公司而言最为重要的市场份额却同样可能因此而进一步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风险与回报的关系。
只是,在关注葛兰素史克千名医药代表的权利及去向的同时,国内医药市场本身恐怕并不能置身事外。贿赂丑闻缺了医药公司对于潜规则的迎合,当然玩不转,但仅有医药公司或医药代表剃头挑子一头热,恐怕同样拍不响。那么,贿赂丑闻,其实不应只有涉事公司在那儿善后,谁是受贿者,以及行业市场中的潜规则,恐怕更应是不可缺席的一方。否则,葛兰素史克的丑闻善后,多半只能如堂吉诃德战风车般孤独,而“药代裁员潮”的销售模式转型,也注定拗不过医药市场潜规则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