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曾被誉为“管理者的圣杯”,然而在很多企业却是一道“魔咒”。
考核在年终不会爽约,尽管一些企业在使劲儿“创新”,可依旧是“听听汇报、翻翻台账、谈谈展望”,对员工的考核也走不出“打打分、排排队”的窠臼。
考核的本义是对企业和员工绩效的真实评价,然而这种常态化的考核方式无疑是粗糙的。如果还停留在听汇报、靠直觉的层次,那么是无法真正甄别企业发展质量和人力资源状态的,而由此对企业造成的正影响仅仅是象征罢了。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精准对接的考核体系,也没有专业的考核人才。那么,模糊的效果就早已注定。
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考核体系的简单化、僵硬化、碎片化是致命的硬伤。而多头考核、繁琐考核、重复考核、一票否决等现象让考核的初衷南辕北辙。
某建筑企业项目负责人说:上级来考核主要看利润指标,其它的都可以糊弄过去。
一个企业的生存,只能建立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上,而单纯的利润指标并不能全面覆盖企业的发展品质。而利润指标在另一面也有机遇性、暂时性的特点,甚至可虚报利润蒙混一时。“唯利润”论使原本精细的考核沦为简单的“一票”定乾坤。
而一些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仅仅是简单的“人头投票”,结果与“人缘”挂钩。实际上,这种方式仅仅体现“认同度”,对其综合素质是难以准确评价的。韩非子在《五蠹》道: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使我们不得不惭愧:有些考核的办法竟然还没有突破远古的民主模式。
由于考核不能精准反应真实情况,则放大了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障碍,挫伤了员工激情,于是领导抱怨连连、员工谈之色变。
低效的考核更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耗费。特别是建筑行业,工地遍布全国,衍生的耗费更是惊人。
那么,如何让考核具有“性价比”呢?考核专业化则是最佳选择。
其一,企业可以委托调查公司、咨询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考核体系进行设计,使之与企业战略、精细管理、过程控制高度融合。其中关键是“针对性”,每个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模式可能导致误判、误杀。有的放矢就能够切中要害,准确把脉单位的运行状况。
其二,大型企业坚持“以我为主”,临时招募考核专家,或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即可降低费用又能提升考核效果,使考核直达“腠理”,消解报喜不报忧、掩盖不足、炫耀政绩的“考核病”。
其三,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通过培养专业考核人员,增强专业效果。这样可既避免不熟悉情况、受情感因素影响的问题,又能遮蔽“外行考核内行”的尴尬。
梁启超有句话:无专精则不能成。这既是求学之道,也道出了考核专业化模式的谜底。
当前,到了突破多年习惯编织的牢固外壳的时候了,让迷途的考核“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