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袁庄矿连续26年矿井无自然发火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采取强有力措施,实施科学化管理,斩断煤层自然发火的“根源”。截至11月中旬,该矿已连续26年矿井无自然发火事故发生。

  由于管理经验等诸多因素,已开采53年的袁庄矿在建矿初期曾发生过5起矿井自然发火事故,尤其1962年的“5.22”火灾事故,造成13人死亡,是该矿历史上一次重特大事故,惨痛的事故,深刻的教训。为降伏煤层自燃“火魔”,该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强化预防煤层自燃管理,科学防治手段日趋成熟。该矿针对往年发生火灾事故的特点,根据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先后于1987年和1992年建立了大庄、中央两个灌浆系统,逐步摸索出了采煤工作面“随采随灌”和工作面收作后的封闭“集中灌浆”的办法,及时“切断”可能性的煤层自燃源。

  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支撑,近年来,该矿严格执行 “预筑防火墙”、“过眼10日封闭制”和“工作面收作45日封闭”等规定和管理办法,每周对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回风巷、采空区封闭墙、巷道冒高处、过煤顶处进行重点检测探查,并取样化验分析,把煤层自燃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针对目前开采的“一类易燃”的6煤层,该矿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展了《袁庄矿6煤煤炭自燃规律》课题研究,对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自燃带、不燃带、窒息带)进行了实测,从而确定了工作面采空区“三带”范围,为采区安全开采“探明”了道路。在开采过程中,根据煤层的自燃危险程度、自然发火期长短和回采速度及所能采取的防火措施等情况,合理确定回采工作面的长度,并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发火的几率降到最低点,确保安全生产。

  此外,该矿还针对通风量不能满足矿井需求的情况,先后对最深的4水平2采区等通风系统进行了技改优化,在采区内打通了一条“直线通风道”,改变原先采区回风“绕到”进入风巷状况,不仅减少了采区通风系统的风门、增强了通风量,每年还节电30多万元,为防止自然发火创造了有利条件。(陈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