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轩/文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长安汽车,对竞争环境的危机感,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有丝毫减弱。在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看来,自主品牌汽车以后的发展道路虽会越来越难走,但无论如何,长安汽车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当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面临“内忧外患”。内忧主要是学会“造车”,特别是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占有一定优势之后,自主品牌汽车向上走更难。外患来源于合资企业,一方面是他们近几年不断扩建新工厂,产品、价格双双下探;另一方面是合资自主汽车也开始在市场上发力。“在当前大的市场环境中,自主品牌汽车能不能走出合资企业的‘包围’,这个问题一直压在我们心头,有时压得我们甚至喘不过气来,但并不能说明自主品牌汽车没有机会了。”张宝林坦言,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品牌、管理方面仍存在差距,且这种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的,而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上,跨国汽车公司也要技高一筹。尽管如此,张宝林依然满怀信心,他认为,自主品牌汽车的机会还在,有自己的优势,可抓住未来几年的有利时机,通过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不断历练,打造体系能力,闯出一条路来。
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障碍中,外部挑战是可以化解的。对于跨国公司产品下探的问题,张宝林认为,这涉及他们的产品战略布局。中低端汽车市场并非跨国汽车公司最看重的市场,中高端车型才是他们相互争夺的主战场,因此,自主品牌汽车仍有施展的空间。对于合资自主汽车的“威胁”,张宝林比较乐观。他分析,当前合资自主汽车品牌已摆脱了最初的“做秀”状态,但后续产品如何安排,会不会下探到小型轿车市场,还很难说。“合资自主的发展问题,中方可与外方商量。”他说。
难的是如何突破自主品牌汽车自身的发展瓶颈。张宝林认为,对于长安汽车而言,技术方面难度不大。他认为,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比较小,在掌握了通用型技术之后,一些先进技术的获取也不是什么难事。下一步的难关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营销力,二是品牌力。
今年以来,长安自主轿车发展迅猛,前三季度累计销售27.5万辆,同比增长79.3%。这一成绩,张宝林认为仅仅是产品力的体现,是经典产品发挥着支撑作用,营销的短板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在品牌建设方面更不容易,只有达到上百万辆车的规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竞争力。张宝林谈到他近期参加的品牌监测活动,在一个“小黑屋”里听消费者讲述对长安汽车的品牌印象。“以前我在销售一线工作时,消费者认为当时的长安汽车像一个乡镇企业家,50多岁,穿中山装。这次调研,消费者认为现在的长安有活力,产品很多,技术也不错。这种改变还是很大的。”张宝林希望,未来政府能够像支持技术创新一样支持品牌建设。“不管前路有多难,我们都必须走下去。”张宝林介绍,长安汽车的下一步战略是在发展合资企业的同时,稳住微车,抓紧一切机遇发展自主轿车。张宝林认为,微车市场正在收缩,企业转型势在必行。而在年销量达到千万辆级的乘用车领域,长安汽车一定要实现突围。“如果自主品牌企业不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的话,未来有可能真的成为合资企业的天下。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分一块市场蛋糕。”张宝林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