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昌县委党校 孟圣贤
平昌县就业局 陈瑞
平昌县辖43个乡(镇),5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达10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54万人,农村劳动力52.87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30万人(次),全县年均劳务收入16.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972元。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4%;受过初级技能培训的占28%,受过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占7%;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占17.4%,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6%,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占0.2%。2008年至今,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3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左右。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舍近求远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安、北京、浙江、福建、上海、成都、新疆、内蒙、西藏等地,主要从事建筑、采煤(矿)、运输、制鞋、保安、机械加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
就业问题繁多
组织化程度不高。2008年至今,全县劳务输出每年近30万人次,其中亲戚朋友帮带外出占86%,自谋出路和自由结对外出占10%,通过政府公共服务机构成建制有组织输出的仅占2%,其他职业中介机构介绍的占2%。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最主要的方式。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信息渠不畅,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实现就业。
从业结构单一。外出务工及县内流转的农民工中,从事苦累脏险等体力劳动的约占80%,从事技术性工种的偏少,从事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由于当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且多数集中在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危险性高,劳动报酬低。随着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小。
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低学历偏多,高学历极少;从事体力型劳动的偏多,主动接受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型就业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等客观因素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行业实现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受到限制,就业渠道越来越窄。
转移就业压力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部分企业倒闭,导致部分农民工失业,部分农民工待遇降低。据统计,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中,仍有近3000人留守在家,未实现就业。
多因素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本地企业吸纳安置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工业企业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岗位总量较小。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镇失业人员逐步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比重较小,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加大。
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务工信息传播方式单一,传递渠道不畅,跟踪服务滞后,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着盲目性。
对策及建议
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参与劳务输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联合电视台开辟劳务专栏,举办劳动法律法规专题讲座以及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成功人士访谈等,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尤其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并通过发放资料、请外出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现实意义,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积极性。要注重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务工政策法规宣传,让农民工了解掌握政策法规,能按章行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加强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增加投入,强化监管,建立目标考评制度,加强对乡镇劳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作用,切实抓好摸底调查、政策宣传、信息发布、观念教育等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劳务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服务管理,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乡政府主导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有领导、有组织、部门配合、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工作格局。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持续抓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加强劳动维权,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维权服务:一是劳动法规的宣传培训。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团委及宣传部门要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全面的劳动保障法规宣传培训,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要依法查处用工单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三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四是加强劳务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行为,为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