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思想者,
应坚守孤独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银河

  

  有句古话,话糙理不糙,说人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指的是人孤独来到人世,最终孤独离世。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是其真实性无与伦比。 人虽然在物质上不可能孤独,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孤独的。我看到的在物质生活上完全孤独的人有两例,一个是梭罗,他在瓦尔登湖自耕自食,但只是很短时间,而且还是要去旁边小镇买些火柴和盐一类的日用品,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制造出火柴和盐;另一个是诺奖得主库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男主人公,他为躲避战乱在荒野中自耕自食,靠种一点南瓜西瓜以及猎小鸟蜥蜴为生,最终变成一副骨头架子,进食的功能都萎缩了。人要生存,必须靠周围的人提供生存的必需品,因此人在物质上不可能完全孤独。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存之外,在人际关系上也不可能完全孤独,但是这种关系也不妨碍人在精神上的孤独。人从出生起就离不开人际关系,至少离不开父母亲情,否则不会出生,无法存活。但是,人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比起对物质需求的依赖程度就低了很多。血亲无法选择,姻亲和友人却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决定要还是不要,有还是没有。

  而实际上,精神上的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是人生最常见的状况,和最终的状况。所有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过的都是一种在精神上绝对孤独的生活,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就不必说了,就连罗素这样非常喜欢陷入爱情的人,当他思考时,也还是一个在精神上绝对孤独的人。不能想像一个在精神上依赖他人的人能够成为思想者。所以对于精神上的孤独我们应当欣然接纳,安之若素,不必总想回避或者逃离这种孤独的状态。 对于大思想家来说是如此,对于一般人来说难道不是如此吗?

  因此,过孤独的精神生活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的不二之选。这一选择可以是充满自信的,充满愉悦感的,神采飞扬的,自由自在的,甚至是兴高采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