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桦楠 报道
有外媒报道,在中国的国庆长假期间,英国的高端品牌店内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大多年轻而且富有,花起钱来“毫不心疼”。而据英国最新的一个调查显示,平均每位中国游客在英国购买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近8万元的商品,中国人的消费力连中东“土豪”都相形见绌。
同样,在国内,各项数据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数据显示,“十一”期间,整体的消费呈现稳中有升的状况,市场对于三季度中国经济稳健仍有很大的期望。所有这些,都让“假日经济”这个词,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它主要指的是,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不过,靠假期拉动经济,到底靠不靠谱?又该如何让假日消费的“脉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公众对黄金周的存废问题,再度引发拷问的同时,各项数据似乎给中国经济注入了一丝活力。据假日办通报,中国纳入监测的125个直报旅游城市和景区点,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3124.51万人次,同比增长6.8%;累计门票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0.33%。
而在今年“十一”长假的前两天,中国主要旅游景点游客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8.8%,略低于去年“十一”长假期间21%的增幅。但有分析指出,今年的增幅要高于2011年的8.8%和2010年的6.5%。
黄金成色消褪的事实
这些年来,因为有了长假,中国人的出游、购物需求确实得到释放,长假过后,各地往往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消费品零售额等做番盘点,数据也一路飘红,黄金周被看做带动内需消费的“重头戏”。然而,然而日子久了,人们渐渐发现,长假这个“GDP推手”的黄金成色在进一步消减。甚至有评论认为,黄金周对旅游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实质性的正面效应。那么,当初设立黄金周的经济目的是否实现?黄金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是否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呢?
2010年国庆假期,中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2236.43万人次,同比增长15.91%;旅游收入112709.73万元,同比增长26.71%。2011年国庆假期,这些景区景点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84%;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57%。2012年“十一黄金周”恰逢国庆、中秋两节叠加,假期长达8天,被称为“史上最长黄金周”,这一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了20.9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24.96%。
有分析指出,逐年上升的数据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水平的增加。不过,增长的数据只强调了每年黄金周的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增加多少,而没有提到全年的旅游收入同比增加多少,没有对比实行黄金周后与实行黄金周前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以1999年十一黄金周开始实施为中间点,黄金周实行之前的8年与实行之后的8年,16年全年的旅游收入增长曲线基本是一条直线,增长率不变,由此可见,黄金周对旅游业收入的增长没有任何明显的正面效应。
除此之外,黄金周期间餐饮、交通等行业收入均逐年增长,以2010年国庆为例,中国零售和餐饮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925亿元,同比增长18.7%。2011年国庆期间,中国民航共发送旅客598万人次,同比增长5.2%。2012年国庆期间,铁路累计共发送旅客6095万人次,同比增长9.4%。
但是,根据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研究数据显示,黄金周也导致了金融、证券、期货、进出口贸易以及会展和入境旅游收入的大幅度减少。分析指出,旅游业存在“黄金周幻觉”,忽略了黄金周期间门庭若市,黄金周前后门可罗雀的现象。同时,黄金周期间餐饮、交通、住宿、购物、景区这些行业的收入固然增加,但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行业却受到影响。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前的13年中,国内旅游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75%,而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的13年中,国内旅游实际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7.81%,前后相差了近11个百分点。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之后,国内旅游收入增速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8年剔除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后,国内旅游收入的增幅实际达17.5%,与存在五一黄金周的年份相比,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增幅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取消集中性休假的制度安排并没有对旅游业形成冲击。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居民消费增长的最终源泉来自于居民收入。有分析认为,集中性休假的确有利于促进居民,在黄金周期间的旅游及其他消费,但这些被提前透支的消费,必定会相应地减少消费者在此后的旅游及其他消费计划,从全年范围内来看,总体消费量并不因集中性休假制度的存在而增加,二者没有因果关系。黄金周作为一种休闲或者休假的制度安排,从来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刺激消费的工具。
“兴奋剂经济模式”
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曾经报道,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日本也是全民放假,在黄金周的前几天,东京通往各地的高速公路以及机场、铁路列车等,从早晨开始就混乱不堪。但黄金周的高消费是以平日的低消费为代价的,高峰之后是消费洼地,如果按照高峰期配备公共设施,将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再来看中国,高数据峰值的背后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印证着中国所有的旅游接待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必须按照峰值期进行配置,以满足黄金周的需要,而平时就门庭冷落,使用效率低下。
拉动经济绝非放个长假那么简单,如果要启动消费,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同时,应该通过税收、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带动消费。同时,成功的市场营销同样可以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假日经济只是洞见中国发展潜力的一扇窗户,如果把假日经济当做常态经济,就相当于把兴奋剂当饭吃,将会出极大的乱子。如果把“兴奋剂经济模式”的逻辑推到极致,我们就会患上假日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