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 东方出版中心
■ 袁仁国/著
四、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下)
1935年3月16日~17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仁怀,并于茅台第三次成功地渡过赤水河,写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得意之笔。
1935年3月16日《红星报》有这样的记录:“红军进到仁怀县城时,仁怀的劳苦群众派了代表五十余人,其中一半是工人,抬了肥猪三只,茅台酒一大坛,送到总政治部慰劳红军。总政治部派代表答谢了他们的慰劳,并详细说明红军的主张,随即把肥猪、烧酒,连同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分发给当地群众,并抚恤被国民党轰炸的人民。欢声雷动,盛极一时。”在茅台,红军将士用茅台酒疗伤养病,士气大振。
为了保护闻名遐迩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红军总政治部派人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从通告中可以看出红军对民族工业、对知名产品的高度重视。
茅台酒与中国工农红军的传奇,给史诗般的中国革命历程,留下了美好、温暖而深刻的记忆。这支有着坚定信念的队伍从茅台出发,再上征途。14年后,中国革命宣告成功。
1949年10月1日晚7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庆典宴在北京饭店举行。开国第一宴所用的主酒,周恩来指定用茅台酒。在此后的岁月里,茅台酒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茅台酒被称为政治酒、外交酒、文化酒、军酒、友谊酒。
1951年,人民政府将几家烧房合并,成立“国营茅台酒厂”,经历了艰难的创业过程,茅台走向工业化的曙光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1952年9月,全国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送来了上万种参评样酒,到评酒会正式开会前,已筛选出103种酒样供评酒会品评。经过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及学者的认真评品,最终评出并命名了“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榜首。建国以来,茅台酒蝉联了历次全国名酒评酒会之冠,并先后14次获国际金奖。
1955年,轻工部根据国务院指示,派食品工业局领导率工作组到茅台,总结茅台酒生产经验。
1959年4月,国家轻工部科学研究设计院发酵所等专家联合组成“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再赴茅台,与茅台酒的技术人员一起,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
1991年,茅台名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榜首。
1995年,茅台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驰名商标。
1999年,茅台集团在中国酒界率先提出了“文化酒”的理念。
(更正:9月6日本版《醉美茅台》连载六,应为连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