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发 职员
2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官员向媒体透露,乳业兼并重组细则已制定完成,细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建设大型乳企也将是政策重点。业内人士认为,该细则实施后,将会使国内现有的乳企大规模被淘汰,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市场可能将留下五六十家大型乳企。(7月24日《南方日报》)
目前国内乳企约有200家,如果说未来存活下来的只有五六十家,则意味着近八成乳企将被淘汰。毫无疑问,从国家层面讲,在乳业刮起一场大吃小、强吞弱的“龙卷风”,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技术和资源整合,保障乳品安全,重拾国人对中国乳业的信心。但在笔者看来,乳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并不意味着乳品质量的根本提高,预期效果的实现,还有一些重要前提。
首先,此次淘汰的对象主要针对规模小、市场份额小的乳企,但事实上,目前并无有力证据证明小乳企更容易出现问题或问题更多——在三鹿风波中,伊利、三元、蒙牛等多家大型乳企的部分批次乳品,均查出三聚氰胺。此语境下,乳企的兼并重组显然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或实力强弱为准线,而当以质量为核心指标。换言之,那些规模小的乳企只要其产品质量过硬,国家有必要推动小吃大、弱吞强,以端正质量最高的从业理念。
其次,淘汰大量乳企后,可能造成行政性垄断的恶果当引起警惕。就目前而言,乳业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乳品价格必须“亲民”。而一旦八成乳企消逝,剩下的每个乳企的经营规模比过去都大,很容易形成垄断经营——垄断经营习惯于窒息自由竞争,使得商家处于既定价格又定规则的强势地位,只看重自身利益,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点,早已从电信、银行等行业显露出来。基于此,在乳品越来越像民生产品的背景下,对于民众而言,乳企规模的大小无关紧要,质量和价格才是王道,如果因为乳企减少而出现类似价格提高且质量也不好等店大欺客现象,才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既无法享受充分竞争下的高质量的乳产品,又要继续为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埋单;不仅没有享受到价廉物美的服务,反而要继续遭受价格高服务差的折磨。
再次,乳企规模越大,管理越难,出现问题的风险越高。这一点,三鹿就是典型。“中国驰名商标”三鹿曾被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产品一度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然而,三聚氰胺事件不仅让品牌价值达150亿元的企业轰然倒下,给诸多国民的生命健康造成相当危害,更是让国民对中国整个乳业的信心严重坍塌,至今尚“元气大伤”。反思造成三鹿悲剧的前因后果,三聚氰胺只是个导火索,而事件背后的运营风险管理失控以及行政监管的长期乏力甚至是缺位,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基于此,在未来只剩下乳业巨头的中国,如何规避“不出事也就罢,一出就是大事”,无疑更值得深思。
总之,乳业资源、市场高度集中,并不代表就能规避企业为保证利润最大化而牺牲奶源质量的冲动,也不能保证职能部门监管技术、作为意识的有效提高;乳业大范围兼并重组只是方便监管的第一步,欲实现乳品质量的全面提升、重塑国人对国乳的信心,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