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萍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大幕的拉开,利率的决策权将逐步交予金融机构,由其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财务公司也开始着手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金融时报与中国财务公司协会联合组织的主题为“利率市场化趋势下财务公司的机遇与挑战”的座谈会上,各大财务公司高管各抒己见,分析新形势下财务公司的经营现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共同商讨应对策略。
传统金融企业以利差为主要盈利点,利率市场化给各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冲击,如何在利差收紧的同时增加盈利或是增加业务量,则成为很多财务公司管理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中电投财务公司总经理刘传东表示,“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业务量,现在还要考虑利率的因素。”经历了去年央行的两次调息,财务公司的利差普遍缩小很多,并且存贷款利率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中航工业财务公司副总经理刘敏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去年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之后,利差通道收窄。存款利率大幅上行,贷款利率缓幅下行,使得经营面临双重压力。”
利率的市场化不仅缩小了利差、息差,还带来了利息的频繁波动,使得财务公司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升级。申能财务公司副总经理杨波认为财务公司要走的第一步是“守”,防范未来5-6年内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只有在坚守住现有“战场”的优势,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方能进而针对集团所属行业成为产业的融资专家。而在风险管理方面,刘传东则认为这是新环境带来的机遇,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加强利率的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不仅给财务公司带来了亟待解决的挑战,而且伴随着新的机遇。
与会的财务公司负责人们普遍表示,在目前的监管政策和金融改革下,财务公司仍然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现有业务量接近顶面、利率变动时,财务公司如何更好地应对随之而来的利润的变动。刘传东认为财务公司下一步应该搞好产融结合,但由于一些重要业务开展受限,导致目前财务公司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利率市场化开始后,地位的下降态势可能更加明显。面对如此不利的境地,财务公司需要凭借利率市场化,丰富企业的金融产业,使得公司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财务公司也试图从中间业务中寻求新的盈利通道,目前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收益比例占到20%,而财务公司只有2%,可见财务公司在中间业务上的盈利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除了在做好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财务公司仍需进一步拓展投资面,国投财务公司副总经理李旭荣表示,公司下一阶段打算开始做定向的资产配置。刘敏则表示公司有意向开发理财性存款产品,希望有关监管部门放开政策,以保障财务公司未来推出结构性产品。
事实上,面对利率市场化这一必然趋势,财务公司势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但前提条件应是明确认识、准确定位。从集团角度看,集团需要改变管理和考核模式,将财务公司定位于提高财务管理服务、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金融机构。业内人士普遍呼吁,财务公司应该是围绕为集团服务做文章,而不是为集团赚钱搞经营,集团可以尝试增加管理的多元化,将财务公司为成员单位的让利程度换算成考核指标,以减轻利润指标带给公司的经营压力。从自身角度看,财务公司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地位,即服务集团是第一位的,处理好服务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哈电财务公司副总经济师李煜还表示财务公司需要对自身进行再认识,“利率市场化初期变动可能会很大,震荡后就会趋于理性,市场供需双方的需求可以促使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财务公司应把握好时机加快经营板块的建设,解放思想,将挑战转变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