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矿工的中国梦:让安全和科技之花在千米井下盛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月18日,在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4026综采面,见到该矿技术员、青年大学生周令时,笔者差点没有认出来,在他戴着眼镜、充满青春气息的脸上,沾满了黑乎乎的煤泥,头发全被汗水打湿,紧紧地贴在额头上,只剩下两只眼睛还在转动。

  在小河嘴煤矿,29岁的采煤队技术副队长周令颇有点小名气。很多人都知道他“要当煤矿综采技术专家”的梦想。对已经是2岁孩子父亲的周令来说,这个“小梦”很实在,就像照亮前程的一盏明灯。

  2009年,周令大学毕业来到煤矿,短短几年间,他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控制员、机电设备管理员、掘进技术员做起,到如今担任综采队技术副队长。在一个个煤矿岗位上,经过实践锻炼、学习摸索,他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成长为基层技术能手。2012年5月,在4027极薄煤层采面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期间,他建议采用密集接顶技术,使该工作面安全越过了破碎带。

  “来到煤矿,我从操作员到现在的技术副队长,从当初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充实生活,我从来没有后悔,我为自己选择了煤矿而骄傲,我喜欢这份在煤炭里摸爬滚打的工作。”在今年该矿举办的“五一”劳动节劳模先进座谈会上,周令动情的说。如今,渐渐萌发的那个梦想也愈加清晰,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目标。

  周令说井下的综采设备是自己的“好搭档”。因为这个“搭档”,自己才有机会参与煤矿当前的生产方式大变革,才拥有了那种“丰碑上也有我的一份功劳”的骄傲自豪;因为这个“搭档”,自己不再困惑迷茫,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也才积累了在城里购买商品房的实力,给妻儿建起了温馨的家。

  为了和“搭档”配合默契,让“搭档”干得轻松,周令给自己提出了“会操作、会维修、会管理”的要求,把认真管好用好综采设备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每次到综采面时都仔细检查设备的安全运行,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面对煤矿生产科技不断进步,煤矿生产已经由手工攉煤的落后生产方式变革到采用综合机械化进行开采。周令心怀“要当煤矿综采技术专家”的梦,下狠功夫弥补技术知识的不足,一有空就学习专业书籍,对照着实物研究综采设备的图纸,摸清弄懂每一个符号、每一种机械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或上网查资料,或向技术人员请教,技能水平有很大长进,干起活来安全高效。

  长期以来,煤厚在1米以下的的极薄煤层受煤炭赋存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的制约,被认为是机械化开采的禁区,更别说在倾斜度这么大、空间这样狭窄的急倾斜极薄煤层采面上综采机组。没有实行机械化开采前,小河嘴煤矿的矿工师傅们每班匍匐在低矮的采煤工作面上作业,要跪着劳作,爬着前行。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安全事故多发,这些都困扰着极薄煤层矿井的发展。

  2012年11月,周令被矿上抽调到采煤二队担任技术副队长,负责该矿4026高效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工业性实验的技术攻关工作。4026综采面煤炭赋存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煤厚只有0.8米,倾角达55度,装备了川煤集团首套高效极薄煤层综采机组,是川煤集团和达竹公司2013年度的重点技术项目。

  “周队长,好样的,跟着他干活,心里踏实!”说起周令,采煤二队的职工竖起大拇指。在4026综采面,周令每班都要沿着机道爬上二三趟,遇到综采面顶板破碎、过地质带等特殊时期,他还要和当班职工同进同出,现场蹲点解决技术问题。综采面投产初期,职工移架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同时设备故障频繁,周令忙得满头大汗,矿工服上沾满煤泥,一个班下来往往累得直不起腰来。经过摸索,他掌握了极薄煤层支架快速移架技术,极大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平均每班作业时间缩短了2小时,受到矿上的表彰。

  从安全事故多发、生产效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实现这个转变,小河嘴煤矿靠的就是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发展的这条必由之路。按照该矿“在‘十二五’末,把矿井建成工艺先进、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管理科学、和谐稳定的全国同类型一流煤矿”的企业发展梦,周令说自己在煤矿还大有可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安全和科技之花在极薄煤层的夹缝里盛开。(杨涛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