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教育科研
如何促进创新驱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郝书辰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创新驱动的战略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我们技术差别也非常大。据有关数据披露,2011年中国制造业劳动人口是2亿,实现增加值18亿,这个效率占发达国家水平的15%到20%,也就是说我们劳动力和技术生产水平差距大,也可以说是我们实施创新发展的驱动空间巨大,这是国家的整体情况。

  山东是一个制造业的大省。制造业的主体就是买设备、买原料、雇工人生产,有研发但那不是主体,而是个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计算不完全。如果从教育角度看,制约我们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缺陷。这和我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紧密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每年在招生过程中发现,孩子感兴趣就是好专业,家长不知道什么是兴趣,就知道学金融毕业后到银行赚钱比较多。现在孩子的兴趣指向、爱好都没有培养起来。这就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出了问题,孩子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对哪个专业特别爱好、感兴趣和立志向。

  浙江大学有一个幼儿班,就像北京大学培养班一样,目的是培养科学家。浙江大学有一些科学领域是非常领先的,但是到了大三学生自己选专业,30%学生不选这些专业。我们教育对学生的志向、爱好都产生制约影响。

  二是在高校科研环节,我们的科技评价制度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比如,高校的评价制度,现在注重科研经费多少,科研项目多少,出版著作甚至高水平论文或者获得奖金多少,把这些堆积起来就是一个科研水平的表现,很少关注这项成果是不是得到应用,是不是转化成了生产力,是不是对劳动生产力、对技术水平、对效益产生了影响。这些导致了在高校和科研领域里,真正能够促进生产力、生产技术提高的具有应用型方面的成果太少。在这种体制下,即便是一个没有十足背景的人,如果他能当上校长或者书记,五年内就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术人。自己先拿一个国外学位,再找个地方评个博导,再招几个学生,再找个地方运作一个项目,发表篇文章得点奖励,各方面就都全了,但是本着学术讲一个问题他也讲不了。这就是科研问题。

  进行创新驱动,目的是要实现经济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在科研方面如何调整,如何改革科研体制,如何把科研评价更多地转移到应用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