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鹏飞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科技创新是人类活动的几个特征之一。目前创新需求内在动力不足。由于全球化,人类内在需求可以通过全球的创新来弥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未来这些方面可能都会改变,一是压力会加大,二是内部欲望也会增加。比如,国民收入和资产崛起,创新环境也依赖于转型,依赖于创新。人才这几年有所增加,但是人才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创新投入大,但是比例低,利用创新能力有一定成效,但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创新主体构成不合理。
第一,创新需求的动力严重不足。我们还没有那么大压力,我们能把饭吃饱,有足够的劳动力就能保证了,当然这在未来挑战会越来越大。
对创新需求研究得不够,再一个对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够,互联互通强调不够。其实,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如科研机构的创新,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创新机构和市场都有联系,这对于创新来说是非常地关键。基础设施包括一般机构的创新设施,专门的设施,也就是专门的实验室和专门的设备。最后,创新的软件设施和公共制度。公共制度实际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机制制度,如公共机制和管理体制,还包括一个文化氛围。强调自由平等、宽容失败、自由进取等都是关键的。
关于科技创新体系,可提炼成六个方面: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和创新之间的联系;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创新所需要的软件技术,也就是公共制度;创新需求实际来自于外在,即人类面临的挑战。要解决这些挑战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内在的动力就是人们的欲望,要实现这些欲望也需要创新;创新的要素,除了人才有以外,还有基础设施、技术、资源、资金,当然包括外部和内部;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创新的补充,就是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是创新的纽带,科技是人力的保障。
在高科技人才流动上,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大量流入,而是大量高端人才流出的问题。
教育人才我们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投入情况还不错,但还是有一定差距。还有专利申请方面,我们的差距就比较大,虽然我们人才已经有了,但是在产出方面和日本、韩国相比差距比较大,这两个国家的专利申请方面很多,特别是韩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大家现在都感觉创新主体联系不紧密,企业内部缺乏联系,导致重复研究,小而不全;科研与企业缺乏联系,导致科研与产业化脱节;企业、科研与市场缺乏联系,导致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创新的全球网络没有形成。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还不完善,我们和发达国家没有办法相比——当然,近年来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改善,这里面有具体数据比较。从大学的支柱产业里看,我们不到美国的50%。从国际交流情况看,我们也只有美国的1/5。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们和美国、金砖四国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在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方面,我们与金砖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也很大。
我认为我们未来的战略应放在六方面:第一,实施创新牵引的战略。要让市场有创新需求动力牵引;第二,要素驱动战略;第三,创新实施主体的再造战略;第四,网络战略。政府应该构建互联组织,打造平台,编制网络,同时在平台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第五,实施基础创新的便利。这是我们国家的强项。除了一般性的设施,专业性的基础设施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挺关键。现在支柱企业的聚集区,我们调研只有一部分有创新平台,也是很简单的。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做很多努力;第六,实施制度激励的战略。一方面让激励主体能够转到让个人真正有能力创新。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创新提供一个技术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