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建忠
一汽解放锡柴是一汽自主品牌体系的重要成员单位,也是我国发动机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在2007年到2010年的3年间,锡柴曾经创造了柴油机销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三大主要经营指标年均增长30%、21%、33%的发展传奇。2011年开始,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形势逆转而下,发动机制造业也出现了整体走低的局面,面对猝然而至的发展逆境,锡柴并没有慌忙失措,而是以知危善为的智慧和克难奋进的勇气书写着逆境成长的励志篇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适应当前形势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寻求生产经营的突破。2012年,锡柴主要经营指标继续保持行业前列,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产值和人均销售收入等体现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位居行业第一,柴油机市场份额提升0.8个百分点,并跻身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十强单位,以精神、物质双丰收保持了稳健发展。
记者于近期通过对锡柴近距离的了解,试图破解其逆境成长的密码。
经济增长从效益导向型
向效能导向型转变
锡柴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国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维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以高能效、低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得锡柴厂不仅以领先的经营业绩排名中国发动机行业前列,而且以“绿色工厂”的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日益凸现的矛盾,锡柴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车、发动机的和谐发展以及与社会、自然和利益相关者的和合共生。适应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的要求,锡柴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用多种技术,推动排放升级和节能降耗,完成了全系列国四发动机的开发,并成功向国五、国六迈进,低油耗也成为锡柴发动机赢得用户青睐的一项绝对优势。锡柴发动机再制造基地作为国家首批批准建设的再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很快形成了产业链,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锡柴还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降低各方面的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能,使企业向低能耗、高能效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锡柴共投入技改资金30多亿元,形成了以“柔性生产、信息集成、在线检测、敏捷制造”为特征的核心制造体系,在重型柴油机惠山基地的建设中率先使用地源热泵等先进的能源采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并在塘南基地通过将自产蒸汽改为集中供汽、溴化锂机房使用变频水泵、增设水处理系统、柴油机校车台位使用电测功器、空压机采用变频技术等改进措施进行节能降本,使万元产值能耗逐年下降。锡柴因之被国家人社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财政部授予2012年度全国节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创新战略从技术跟随型
向技术引领型转变
“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走,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锡柴厂长钱恒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根据记者从锡柴厂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不仅仅是钱恒荣的个人观点,而已成为了全体锡柴员工的战略共识和行动指南。
锡柴人既是自主创新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自主创新的勇敢实践者。近年来,锡柴以“创新”为灵魂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五大技术平台,十大核心技术”的部署,加强了电控共轨技术、两级增压技术、新能源技术、内置EGR技术、发动机制动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产品品质升级和平台升级,将技术领先优势快速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最终形成市场角力的胜势。品质升级使得锡柴机拥有了更好的用户口碑,在传统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平台升级使得锡柴成为国内产品系列最宽、功率覆盖最齐全的柴油机制造企业,W、X、K、F、L、M、N七大系列产品实现了功率范围从40马力至500马力的全面覆盖。一些个性化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卡车、客车、非道路机械等不同领域用户的需求特点。从而保证了锡柴机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中多点发力,培育出更多新的增长点,2013年一季度,锡柴机在非道路机械市场的增幅达到23.7%。
自主创新让锡柴人尝到了甜头。如今,他们讨论的已不再是要不要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创新战略从技术跟随型向技术引领型转变。2012年,锡柴启动了技术创新战略转型研究项目,对影响工厂技术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跟随型创新战略和领先型创新战略对企业要求的差异,对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营机制、发展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和强化,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使锡柴成为内燃机行业创新驱动的领跑者。
人才育成从人力资本型
向智力资本型转变
“构筑企业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锡柴党委书记蔡真法如是说。锡柴在发展进程中始终将人才资源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近年来,适应创新战略转型的需要,更加注重领军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发掘、引进和培养,使人才战略从人力资本型向智力资本型转变。
锡柴不断从国内外名校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已经拥有一支包括6名博士、72名硕士、800多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大专生的员工队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56%。锡柴以建立人才高地为目标,着力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新入职大学生,通过实施入职培训、生产实践和专业实习“三结合”的培养模式,并贯彻学分制培训、积分制考核、双选制上岗三大措施,使人才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程度地施展才能;针对在岗员工,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实施“双元制”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集合,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创造能力,加速人才成长。
目前,锡柴已育成包括4名国家机械行业突出贡献技师、11名一汽高级专家在内的84名优秀高技能人才,他们在锡柴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汽高级专家、锡柴厂加工车间维修钳电工张建裕,打破国外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垄断,探索进口设备自主维修的核心技术,多次解决金属抗磨修复和维修工具自制方面的难题,为工厂创造直接经济价值710万元。由他主持的张建裕技能大师工作室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审通过,升格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于今年3月5日正式挂牌。陈波宁、陈勤学、黄成……这些博士、专家的名字,已经和锡柴的发展历程融为一体,成为推动锡柴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核心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