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鹿奶粉及国内一系列乳制品企业在2008年被曝出含工业级三聚氰胺后,国内乳制品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为了安全,不少消费者将目光锁定“洋品牌”,这也让不少洋品牌乳制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捞金。
然而,随着国外乳制品在中国越来越广泛,一些产品在近一两年来也不时曝出丑闻,其中甚至有美素丽儿“新瓶装旧酒”这样拙劣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洋奶粉为何也变得越来越“中国化”?洋奶粉是为什么“变坏”?我们究竟要吃什么才安全?
亨氏中枪“汞超标”
2013年4月,国家相关部门在开展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时发现,部分婴幼儿罐装食品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其中也包括号称拥有全球140年食品制造经验的婴幼儿食品专家亨氏。
这是继美素丽儿之后,第二家因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中枪的婴幼儿食品制造企业。4月30日,两家涉事企业已立即向消费市场发出紧急召回令,宣布召回问题批次产品。
消息显示,国家安全标准规定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总汞含量不得超过0.02mg/kg,而此次监测发现的问题样品平均监测值为0.03mg/kg,超标量为0.01mg/kg。而婴幼儿鱼类食品为何会出现重金属超标?有专家分析,海水里存在汞或者其他重金属而被鱼类吸食并储存在体内,尽管含量很低,但鲨鱼、金枪鱼、旗鱼等食物链高端的鱼类“大鱼吃小鱼”,在生物体中不容易排出的重金属就会出现“放大效应”,从而出现富集效应。亨氏青岛食品有限公司表示召回的产品为五个批次的“金枪鱼泥”即印证了此观点。
资料显示,微量的汞在人体内不致引起危害,可经尿、粪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如数量过多,即可损害人体健康。汞毒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三种。金属汞和无机汞损伤肝脏和肾脏,但一般不在身体内长时间停留而形成积累性中毒。而有机汞毒性高,摄入体内后98%被吸收,不易排出,可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而逐渐累积(主要是脑组织和肝脏),因此进食鱼类和贝类要适度,不可大量食用。
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对于婴幼儿来说,汞含量超标,容易造成肝脏损伤,并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这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会造成影响,增大婴幼儿智力下降的风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甲基汞能通过胎盘与胎儿血红蛋白结合,不能再返回母体循环中,因此胎儿体内甲基汞的含量会高于母体中的含量,且大脑中浓度比血中约高6倍。即使母亲无症状,胎儿仍可产生明显损伤。不过,有企业援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称,此次发现的超标量并不会对婴幼儿造成健康影响。
“超标”洋品牌并非个案
即使是在中国拥有最佳口碑的新西兰乳制品也出现过风波,在2012年底,奶制品企业曾在自检中测出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二聚氰胺(又称“双氰胺”)残留。据了解,二聚氰胺是一种硝化抑制剂,新西兰牧民多将其喷洒在牧草上,以阻止硝酸盐流入河流湖泊。业内人士分析,微量的残留有可能是通过牧草迁入奶牛体内,从而出现在乳制品中。检出二聚氰胺的乳制品企业恒天然,为中国提供了约7成奶源,故一时间在中国激起千层浪。
当然,不论是亨氏的金枪鱼食品还是新西兰乳制品,更像是不小心而为之。恒天然在自检发现二聚氰胺后立即上报给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消息显示,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去年11月份又对多批次奶制品和原料奶进行了检测,均没有检测到双氰胺。
不过,初级产业部副主任卡罗尔表示,在一些国家,对残留物问题没有标准可参照的时候,就采取零容忍,作为绿色产品著称的新西兰当然应该做得更好,既然检测到了残留,不管多少,就要停用双氰胺。目前,新西兰两家二聚氰胺供货肥料公司都已自愿停止出售二聚氰胺颗粒或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