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发展经济新内涵:准确判断外部环境十分关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环境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经济低迷,可能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低迷会长期化,这是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对于我们出口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以前不同了。

  ■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研究员

  

  过去30年我们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世界银行也说中国是全球化进程当中获利最多的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之一,这个判断是基本准确的。经过30年发展后,金融危机爆发了,美国人又战略东移了,出现很多新的变化。

  “十八大”再次强调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但是条件和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一个重要的环境就是全球的经济繁荣,一直到2007年以前,这为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机遇,就是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我们抓住了,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加工贸易政策,利用外资政策,比如特区等采取了很多措施。我们是比较成功的,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给外部提供了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环境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经济低迷,可能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低迷会长期化,这是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对于我们出口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以前不同了。当然经济增长的格局有一个变化,就是新经济体相对来说保持了比较放松的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出口到美国、日本、欧盟的产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从纺织、服装、玩具,一直到消费电子如电脑。但我们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东西不同,一类是更便宜的,还有一类产品是在发达国家卖不掉的东西,就是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

  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引进了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外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们对跨国公司做了较大规模的调研,大概有470多个调研。我们发现,第一是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评价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把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作为最吸引它的因素,其战略也是把中国作为一个面向全球低成本出口基地。我们调查结束以后,联合国也公布了在境外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第一次取代美国,变成跨国公司搞研发的首选。有两个因素,一是中国的国内市场,二是中国的人力资源。虽然我们普通劳动力成本上涨了,研发人员一年有700万毕业生,其中有270万是理工科,1/10达到跨国公司要求。美国大概是6万多人,欧洲多一点。也就是说,他们加在一起还没有中国理工科人数多,这是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再一个是走出去,金融危机爆发对出口毫无疑问极为不利,但对我们对外投资并购,低成本获取境外研发资源、技术、品牌、国际销售渠道,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前想买,人家不卖给你,或者要花很高的代价。现在是不能不卖给你,企业的资金链紧张了。其次是它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取,所以就出现了不少的成功并购案例。

  总体来看,过去的机遇有利于我们市场扩张,是一种繁荣的表现。现在新的机遇可把它称之为结构升级的机遇,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对于我们加速升级都提供了一些历史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