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成都晚报》报道,去年,搞笑又严肃的“菠萝科学奖”横空出世,使得另类科学研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日前,这个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再次席卷而来,今年的各大奖项依然令人叹为观止,除公鹦鹉的腚尖上有求偶利器,追女生通过数学模型就能按图索骥等研究外,西南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赵尹龙因设计鼻涕收集器,获得“发明奖”。这个奖给大家一个启示:表面上看似荒诞的研究,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成就。
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菠萝科学奖”——搞怪奖,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怪”,我们才跳出了“中规中矩”、正常平常的思维局限和模式化现状,发散性、出其不意的另类角度,才能得到自然迸发,迂回曲折、抵制常态、打破传统,大胆追求另类和新颖。这才是一种别具一格、颠覆传统、难能可贵的创新、创造萌芽。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多一些这样的搞怪思维、标新立异,我们的科技创新以及诸多研究成果,肯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突飞猛进。
人类的发明创新过程,就是一个颠覆性的怪异思维的裂变过程。没有奇思怪想、另类荒诞思维,人类就不可能大踏步发展。比如瓦特的异想天开成就了蒸汽机,哥伦布远航当时被认为是疯子。美国一位教师曾让学生做过一个大胆想象,二十年后,你认为世界是什么样?二十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怪想”比如电脑、飞机、宇宙飞船都得到了实现。怪异中往往有不容忽视的创造潜能。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搞怪奖”,不仅是一种另类思维,更是对创造萌芽的善待与呵护。值得期待。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说:“在创新将成为人类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搞笑搞怪”对我们是一个警醒,社会、教育需要规则教导,也要宽容个性;需要引导规范教育,也要善待另类;需要标准答案,也要接纳个性声音。让冒尖者、怪诞者也能得到社会认同和赞赏,助推创新发展不断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