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城镇化是人的城市化。(4月8日网易财经)
笔者以为,樊纲的上述观点,道出了城镇化的真谛。如果政府把城镇化简单定位为城市的城镇化,那么未来发展趋势,不过呈现为一种“摊大饼”模式。这样的城镇化,只会是表面上看到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高楼林立,硬件一流,但城市软环境、软设施将严重欠缺。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的幸福感,将面临威胁。
一言以蔽之,这是低水平、低质量的城镇化,而不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同时也一定是不成熟的城镇化,难以获得良性、持续发展。其令人最大的担忧,是城市居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危机感重,时刻有被逼离城市的凶险,人人内心充溢着漂泊感、无依感。
城镇化而忽视人,忽视人的生存状况、幸福感,更涉嫌城市对人的权益侵夺,劳动力的压榨。同时加剧既有城市与临近区域的割裂,城市周边群众将遭遇“被上楼”,被进城、进社区惨状。这类人如此简单地由农民变市民,将得不到切实的政策保障、收入保障以及包括劳保、医疗、教育之类的城市福利保障。这显然会造成城镇化后的城市,内部矛盾重重,难以调和,最终提升城市运行成本,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认识到城镇化是“人的城市化”,首先一点在于城市能够留住新进入的社会阶层或群体,并使其迅速成为城市一员,不被歧视,不遭遇城市壁垒,没有融入难的尴尬。这在于城市能够积极为这些城市“新人”搭建平台,尤其注重相关保护政策及体制机制的研究谋划,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
其次,是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城市“新人”迅速成长,能够真正获得城市生存本领或技能,促进他们在城市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对部分失能人员提供尽可能足够、尽可能宽裕的日常生活条件,让他们在城市活出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这两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而无论欲实现其中哪一点,都离不开城市拿出诚意与诚信,持一种反哺、回馈的态度,让城市“新人”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个关键性前提,或是城镇化的成本,抑或是基本的代价。如此,才会使得中国的社会更加稳定,各项事业更加进步,能够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真正让中国从城镇化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