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易寒 职员
云南丰瑞公司10年来先后购进3.23万吨地沟油,生产食用猪油,按每人每年消耗食用油20公斤计算,3.23万吨油够150万人吃一年。(3月31日中国网)
仅仅一家公司10年就销售了3万多吨地沟油,足够150万人吃一年。但这个新闻现在已经吓不住我们。痛恨不法分子利欲熏心也罢,指责监管不负责任也罢,多少年来,地沟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仍然源源不断流向餐桌。
曾有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曙光,2012年7月,荷兰航空在中国购买2000吨地沟油,将其进一步加工转化成航空燃油后供客机使用,“不让地沟油上桌,那就让它们上天吧!”也成为当时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喊出了人们的期望。
可是,很快传来的诸多地沟油肆虐的消息,又让人们泄了气。
吃地沟油危害健康人所共知,地沟油再利用可变废为宝也人所共知,那么,最大的阻力究竟在哪里?我听到过很多头头是道的逻辑。
比如:源头完全失控。地沟油来源多为餐馆和酒店,但多数都是直接将地沟油混在餐厨垃圾里倾倒在下水道和垃圾桶里,政府部门并不负责上门回收,那么不法分子就上门回收。而在加拿大,地沟油不可能流通到市场,只要有饭店的地方,都会设立废油回收桶,泔水则直接通往地下的泔水桶。这个设备是加拿大政府规定必须安装的。当泔水桶快满时,餐厅只要向市政回收公司打电话即可,回收公司一般是政府指定的。
再比如:法规不健全,真正有约束力的“泔水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到目前为止还是空白。
还有:技术跟不上。我国目前仍没有掌握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的核心技术。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在做地沟油再生的事,但均不成气候,根本无法遏阻地沟油流向餐桌。
这些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真正的阻力仍然在官员的“脑袋里”。
回收地沟油完全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做到;法规不健全可以立法,至少地方可以出台相关法规来规范;核心技术不掌握,可以采取技术攻关或者向国外购买。
真正的问题在于,回收、转化地沟油短期需要财政资金净投入,而且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这和很多官员心里的“政绩观”相抵触,如果某一个地方先行吃螃蟹,打造回收、转化地沟油的产业链,无疑对当地GDP数字是一种负拉动效应,而且很可能导致“这任官员栽树,继任者乘凉”,有这种心思在,那么地沟油治理必然难以摆脱“九龙治水,天下大旱”的困局。
这不仅仅体现在地沟油治理上,治理污染、修建下水道等老大难问题也是同一逻辑。据《南方都市报》3月31日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邓永恒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搜集中国283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10年的政绩和升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根据这项统计,如果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期内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话,升职概率将高于8%,如果任期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那么他升官的几率是负值。”
不再有地沟油流入餐桌,让地沟油变废为宝,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地沟油绝非打不死的小强,关键在于想不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