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涉及到M2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2 比GDP更有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M2与GDP之比达到30%%—40%水平,很多人认为比较低,希望高点,所以当时给它命名为“经济货币化”,那时的货币化程度比较低,美国比我们高一倍。到了1998年、1999年的时候,中国和美国就一样了,我们在10年的时间上升了一倍。之后,当M2/GDP超过100%的时候,就没有人希望它低了,经济货币化这个词现在好像已经听不到了。目前美国的M2/GDP跟几十年前差不太多,而我们已经翻倍了,现在快达到200%了,涨得很高。
■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郭田勇
对M2的几点看法
M2有几个与经济主题有关的观点。首先看M2/GDP的分子和分母。中国M2 是比较准确的一个数,比如银行存款,是没有任何水分的。有人说是不是统计的分母GDP有点低了,当然不否认GDP低的因素,可能有些数据没有统计进去,但比较少,不至于形成大的质变。从制度上来讲,还是要分析为什么M2过高的因素。首先这跟中央银行肯定是有关系的,央行在货币投放上的闸门卡得还不是非常紧,但央行也觉得很无辜,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还是要受汇率政策的硬约束。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顺差一直非常大,形成了美元的节余,央行如果不照章全收的话人民币就会升值。如果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当然就会选择大量投放货币量。这说明从货币的源头上就是一个比较硬的约束。
从政治经济学原始的货币公式来看,一般来说货币总量总容易虚高。中国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包括通货膨胀等原因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因为通胀国家可以控制,关键的时候可以进行约束不让涨价,但房地产为什么涨得多,与M2 是有关系的。
从货币层面看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最后形成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从金融学来讲,这恐怕跟商业银行高额信贷投放也是相关的。这里面有两个因素要考虑,一个是我们的货币量相对于经济总量比较高,与产出效率比较低是有关的。这个效率为什么低?我们搞了三个省的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喜欢搞投资,但政府投资的效率还是比企业低的,同样一个工程,地方政府做要花10个亿,而企业投5个亿就能做。政府养的人多,管理层次也多,虽然现在搞透明的政府采购,但结果通常是哪家报的价格高买哪家的。按理来说不应该这样,所以与效率低是有关的,这样就导致同样的一个项目,占用的货币量就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要降低M2/GDP,提高投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效率怎样提高,那肯定是政府要积极退出,遇到商业项目,千万不要自己大包大揽,自己搞公司,弄一帮人做。政府只负责招投标,给商业机构做或民间资本做就行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确实要比政府高,但这里边有个问题。比如,我们前一两年关注政府的投资平台贷款风险,到下面银行搞调研,曾经问过一家银行行长,既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大,可银行为什么都抢着给政府贷款?假如政府不是自己成立平台,而是通过招投标让民间资本来做,银行还会不会抢着给贷款?这位行长说:“那他们肯定就不会了。之所以想贷款,不是因为项目本身是好是坏,而是因为政府做了担保。”
中国的投资效率低,跟政府在投资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有关系。商业银行也是简单判断,一旦有了政府以后,它对商业性的东西就不太关注了,反正有人兜底了,于是钱就猛往里投。这样一来政府的投资效率肯定就低了,而且占了大量资源。其实我们讲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M2延伸出来第二个问题,具体到金融领域,M2/GDP高也跟金融体系中的间接融资占比过高有关系。如果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就是发债券和股票,这些就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从这个领域延伸,在金融改革领域,我们是要进一步发展融资,建立多层次市场,来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弹性,提高服务效率,这是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我们也看到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很热的词,叫“影子银行”。我并不把“影子银行”看做是一个贬义词,“影子银行”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一个新词,无非就是在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一些新型的融资方式。当它发展到规模比较大的时候,一方面它能够动员和整合社会资金资源,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后,它带来的危害性跟银行破产带来的危害性比较相似,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也会比较大。但是,我们对“影子银行”也要看到它的正面作用,它使得金融体系更加有竞争性,更加有活力。为什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这么大,信托私募等都发展非常快?如果能够通过银行存款获取足够的资金的话,有哪个银行还愿意主动去发展理财产品?银行支付利息比存款还要高得多,对银行来讲经营成本在增高,为什么还要舍弃低成本的东西去搞高成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在其他融资压力下逼迫得不得不这么做。别人都去做信托、私募、证券类、保险类、基金类的金融产品,越搞量越大,给客户带来的回报比银行高,如果银行自己不去搞,那它就把自己边缘化了。从大的趋势来看,也是竞争的一种需要。所以,对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要辩证地来看待,我们要把握住风险底线,而不能采取封杀的态度。
我始终认为未来从金融体系上来看,要增加高效率,让多种经营方式进入。民间资本进入其他类的金融行业,能够使金融机构渐进地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这也是一种方式,所以要辩证地来看待。
股市改革:对上市公司建立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在有很多人对中国股市所发生的事情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我倒觉得并不难理解。中国的M2那么高,中国的房地产价格都控制住了,钱为什么不往股市里流呢?为什么这么多钱往境外跑呢?股市不是很有投资价值吗?其实中国的证券管理部门应该反思,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管生孩子,不管养孩子”。一个公司发行股票上市之后,社会上各个方面的机构,包括各公司的股东,他们对公司没有什么约束。银行给企业房(地产)贷款,约束是很大的,到期总得还,像信托发行产品,也是要监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只有中国股市例外,一旦公司上市拿到钱以后就没有人管,把钱胡乱投,最后效率非常低。所以,中国股市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上市公司建立一种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在的上市公司能不能真正把股东利益放在心上,公司董事其实没有发言权。在公司治理中如果说有一种约束机制,上市公司就能够让他的控股股东们真正能把自己的利益和中小股民的利益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那么中国股市就好了。从对企业的约束机制来看,我个人并不看好中国股市,因为我们没有一种激励机制,使得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双方之间能够真正做到信息对称,促使上市公司真正地把回报股东放在经营的第一位。其他机构像银行、信托等都能控制自己的资产。但中小股东把钱放到公司以后就失控了。股市有什么作用,一个是给企业融资,这个作用无关紧要,企业搞得好,不融资也可以,企业可以贷款;二是只要大股东进来就行了,没必要再让中小股东进入,主要是他们根本控制不了钱,大股东也不把他们当回事,这就很难让中国的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其实,其他的融资手段还是很多的,也可以替代。如果真想搞好股市,就一定要把上市公司的核心问题解决掉。前段时间美国有个浑水公司,专门搅和浑水,咱们还老批人家,其实中国就应该有一大批浑水公司来搅和。我们不让人家搅和,可企业出问题又查不出来,最后只能以市场不断走向衰弱为代价。
(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