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应用三元哲理 打开市场玄妙之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按照“三元太极”哲理首先在营销理念上打开市场的天灵盖,再配以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措施,便顺利破解了市场的魔法与诡秘,开启了市场的玄妙之门。

  ■ 周碧文 苏本洪

  

  “青天”难上?

  搞企业的都知道,在以买方为主导的现代市场条件下,开发市场要比开发一个新产品难得多;尤其是对一个革命性基础新材料来说,要想打开市场,就更加地难上加难了。为此,人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在初期的市场开发活动中,普遍的营销开支(费用)一般都是很高的,动不动就是上千万元。即便如此,仍有大批企业因无法打开市场而纷纷夭折。

  这并不是说该类企业的产品不对路、不实用,而是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掌控的“魔鬼”,它的门前交织着方方面面的、五花八门的利益盾牌。要想进入市场,那真是千呼万喊不开门、软磨硬泡难进入。即便是放弃尊严、低三下四,也往往很难打开。难怪当今的市场,仅仅向资本大鳄并智者开放。

  为此,无数开发新产品的企业,面对市场的初期开发,大半是不堪重负,或者是胎死起步的腹中。尤其对于生产新材料的企业,由于上下游工业体系不衔接、市场体系不配套、不接纳等诸多因素作梗,要想启动市场,其难度,就更加可想而知了。那真是难、难、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难上也易上!

  但是,“青天难上也易上,关键看你会不会上!”应当说,难在思维进入死框框,易在用活哲学理念上。

  为把该问题阐述清楚,我们不妨结合一个奇迹般的实例加以阐明:2012年4月份,国内一家生产高性能阻燃环保毡及碳纤维新材料的企业,新产品出来了,且质量优秀、应用广泛、前景光明(可大量应用于民用、军工)。于是,该企业决定下大力量开发市场。

  首先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推销方式,成立了清一色的由“海归级”博士、硕士组成的高级别的销售团队,采取了国际上最流行的网络销售、大批量印发产品广告、参与博览会、交易会,以及“厚黑”式推销等措施,实施了全方位的大力宣传、推广活动。尽管大家非常努力,但几个月下来,并未见起色。甚至于客户厂家,不让(推销)业务员进大门。无奈之下,后又向几家上市公司让利发包,以图借助于社会上现成的销售平台打开市场,尽管让利几亿元,仍然不能奏效。于是,该企业老总找到了“三元太极”创始人,策划用“三元太极”的哲学理念启动市场。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划,组建了一个全面贯彻“三元太极”哲学理念的松散且似有形又无形的独立而奇特销售队伍,采取了少印广告(只是有针对性地打几份介绍产品的相关资料)、不走网络、不用专业化高学历销售队伍、不花费大量费用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推广措施,在没有发一分钱工资、没有发一分钱的奖金的条件下,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面打开了市场,甚至于出现了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与疑问,它是如何操作的呢?

  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按照“三元太极”哲理首先在营销理念上打开市场的天灵盖,再配以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措施,便顺利破解了市场的魔法与诡秘,开启了市场的玄妙之门。

  这一“三元太极”模型,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运动与发展,都离不开“具体”条件;说明“三生万物”“易”为魂、各有玄机妙相异。即,“一事一太极、一物一太极、一时一太极”。要想把握事物的运化玄机,就必须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框,进而超越“形”而握变机。这也说明“经验主义”式的“术”层面的西方案例教学,并不高明,也无大用。要紧的是,要学会抓事物的变机(“三因和一”的交汇点),因事而行、应化而化、抓根执变,便能用妙而化成,实现事半功倍的神奇功效。

  打开市场之门的窍门

  也就是说,上例市场的开发,就是根据该材料的基本属性(革命性基础材料)与我国特色的市场形态(政府主导市场),通过参与退休老干部的晨练活动,借助于退休老干部的政府通道与高度责任心(当下的社会条件),找到并开启相关主管部门,从而打通主管通道,并顺势直接与使用部门的专业领导接通联系,从而在业务推销上,实现了“进门有人接,出门有人送”的营销局面。就这样,轻松地打开了“市场推销”这扇魔咒之门。即,根据即时的市场环境,结合自己的产品特性,与客户(核心主管)需求联系起来,这三者的有机“合一”,组成一个完美的销售活动。

  具体地说,其整个销售过程是这样的:

  (1)首先是“知己”——本厂家的碳纤维产品及其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①优势,其抗拉、抗弯强度高(是钢铁的7~9倍),其化学性能——耐酸、碱、盐的程度是钢铁无法比拟的,它的重量仅是钢铁的

  1/4,它是未来21世纪实现产品换代升级的最主要的必备材料,军工、民用,都很需要。②劣势,它的现实价格是比较高,二级产品加工能力不协调,市场认可度不高。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一般来说,企业是不情愿使用的。

  (2)是“知彼”。作为一个基础性材料,它的客户是二级生产厂家,它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其“自己”的现有产品营销上,且都有成系统的供销链,尤其在中国,甚至形成了利益链。所以,对于新材料的应用,虽然重要,但并不必要。在此情况下,要想轻易冲破原有利益链、打开新产品市场,必然是很困难的。这其中,只有少数企业的主要领导才关心(创新)新材料的应用。这就需要找到关键性的企业、关键性的领导,才能解决问题。

  (3)妙用“条件”。即,科学运化社会环境,灵活应用现有社会条件。一个新材料的使用,其效益主要侧重于社会,而不在于企业。

  比如,汽车的车内污染问题,尽管全世界的汽车都在着严重的车内污染,用户也深受其害,但却没有那个汽车厂家去主动的采用碳纤维这样的环保材料作内装饰;尽管碳纤维重量轻、强度高、耐撞击,也很少有企业用碳纤维材料作车体。因为,尽管碳纤维的长远应用效益好,但它的现实成本高。这样的革命性的新材料,要想很快打开市场,仅仅靠生产厂家与最终客户的需求作用是很难推动的。它往往需要政府行为的推动,方可尽快见效。而政府又不会单独为推销某一个新材料而专门下文件去促销(政治风险太大),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点,才能撬开市场。为此,开发政府和企业中退休下来的老干部资源,就成为打开市场的良好渠道。这些人,也是深厚、优良、廉价、高效的社会资源。

  总之,所有成功的推销活动,无不是“企业效益”、客户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要想实现成功的销售活动,也就必须学会结合具体实际(各种条件)、科学启动这三大因素,使之形成有机合一,成为无形的利益整体。

  也就是按照“三元太极”的理论,首先寻找三大因素的结合点,并依此为契机,促进这三大因素的有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