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时代是“云”的时代,从整合资源的“云计算”、“云存储”到整合消费的“云消费”将为时不远。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研究员 赖阳
一、“云消费”的特征
何谓“云消费”?笔者认为,其核心特征有三:
1、消费“云内容”:消费突破传统店铺面积限制、陈列限制、存储限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商品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消费者之所想,即是所供。
2、消费“云终端”:消费者接触之一切平台都在成为提供消费的终端,包括实体商店、网上商店、交互电视、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1号店”甚至开出虚拟商店——在地铁站展示商品图片,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拍下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买。
3、消费“云支付”: 储蓄卡、信用卡、智能公交卡、手机储值卡、支付宝网银账户、消费储值卡之间资金互通共享,联合支付;现金支付、信用支付、信贷支付一体化……消费者可以采用一切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
二、“云消费”的变化
“云消费”时代以技术革命为基础,商业信息传递的无障碍、物流网络的全通联,使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将逐渐消失,使消费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成为可能:
1、商业的跨地域经营障碍消失——企业不需要有庞大的实体连锁店铺网络即可以实现跨地域经营。
2、消费的跨地域支出障碍消失——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全球购物支付。
因此许多传统商业所依托的价格地域差别必然逐渐消失、商品上市时间差别必然逐渐消失。
我们看到,以个人及小经销商为主B2B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总交易额2011年即达到6000亿元,是最大的实体交易市场义乌同期交易额的10倍;而自2010年起义乌全市网商营业额就超过了小商品城实体批发市场销售规模。
“云消费”时代,未来的商业经营将发生以下变化:
1、实体商业与网络商业界限不再存在。两者的融合不仅仅是实体商业开设网店,而是两者从供应链到服务链的深度一体化。业态差别将被打破,50平方米的小店可能以比大卖场更平的价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网络商业和实体店铺的深度融合,使过去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2、产品开发者与销售者的距离将消失。设计商可以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障碍会消失,同时一部分零售商也会向设计开发延伸,维系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以缩短生产与零售之间商流环节为核心能力的纯平台零售商将会出现。
3、消费挖掘纵深化。亚马逊从网上卖书到开发电子阅读器,再以电子阅读器为平台销售电子图书,乃至发展为蚕食传统出版市场的电子出版商……以超越消费者所想的创新创造需求、深化需求成为企业成功的典型模式。
总之,即将来临的“云消费”时代,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商业业态将重新洗牌,“商业”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延续传统的赢利模式的企业必然为时代所淘汰,新的机遇也会出现,抓住未来消费机遇的企业会获得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三、“云消费”发展面临的瓶颈
可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个地域的消费孤岛将给打破,全国消费平台一体化将很快出现,全球消费一体化的进程也已经开始。日本著名的丸井百货开设了中文购物网站,中国消费者可以在不用出境就直接订购到日本的商品,而美国梅西百货网站也开始增加了可送货到中国境内的服务……“云消费”时代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再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对全国乃至全球消费的“吸纳力”。
认识到“云消费”的趋势并不难,但一个企业要想融入“云消费”时代,必须打破网络和实体商业的界线建立从商业智能平台到实体物流、服务终端,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云服务”平台建设。
因此单凭单个企业的力量推进必然困难重重:
1、系统开发成本过高。建立一套从供应链管理,到客户价值挖掘的界面友好,安全稳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成本极高,使用中不断维护与更新的费用也很难降低,销售不能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企业很难实现财务平衡。
2、缺乏“云计算”、“云存储”的支援。电子商务要求极度安全和高效的计算与存储支持,企业自建平台的成本同样过高。
3、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接口。各家企业的系统各自独立,标准与接口各不相同,造成诸如拥有冗余物流能力的企业很难把过剩能力转化为输出服务,而缺乏物流资源的企业不得不投资自建物流系统等问题。
4、金融平台的各种壁垒制约“云支付”的实现。
上述原因使得大量传统商业企业很难跨入“云服务”的门槛,也使得电子商务先行企业前期投入过高,回报却遥遥无期,甚至完全靠风投支撑。许多企业昙花一现正源于此。
四、“云消费”时代政府不应缺位
因此应当加紧研究“云消费”之规律,引导产业发展,是加快“云消费”进程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当年美国推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导美国产业转型,奠定了美国在数字经济时代10余年的领军地位。
当前“云消费”时代之门已经开启,谁把握了“云消费”时代的机遇,率先占据“云消费”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在这一进程中政府不应缺位。
政府的推进可从“引企业”、“建平台”、“促通联”三个方面着手:
1、引企业:即引进创新模式的企业扎根、成长;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创新赢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
2、建平台:即建立公共“云服务”平台。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接口,整合全社会的数据存储、物流配送、计算服务等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社会化,降低面向“云消费”的商业模式进入门槛。
3、促通联:即转变传统金融管理理念,放松金融管制,打破金融壁垒,加快推进“云支付”平台的建设,实现银行卡、各类智能卡、网络、手机、电视支付、融资系统的全面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