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社会责任知识讲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平文艺 何祖伟

  

  第二十一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

  所谓会计基础型信息披露模式,是指社会会计报表中的包括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等在内的,以货币化方式反映企业的员工福利、健康安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社会捐赠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披露模式。这个模式的运用除了法国以外,全球范围内都实行的不够普遍。我国则只是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上还处于陌生阶段。 不过,鉴于会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创新性,有必要多说几句。这里所说的会计基础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创新性,是指这个披露范式是对传统的会计职能的突破。传统的会计职能,主要是通过归集、整理形成的有效信息数据,为管理者和股东提供财务信息。而随着企业治理体制的变化,会计早已不仅仅只是为股东和管理者服务了,还必须为多元的公司相关利益者提供会计信息服务。这就超出了传统的会计工作职能。更不用说企业作为“社会公器”的功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内容。

  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阶段来看,应注重选择会计基础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模式。正如杨海燕博士所说:“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依附传统财务报表,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是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增加新项目加以反映;也可以采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损益表等方式反映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所谓非会计基础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主要是指采用单项社会责任报告或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以定性描述或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基本情况。这里的专向报告主要是环境报告、劳工报告、慈善报告等;综合报告是指全面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目前,这两种方式都是采用描述性信息与定量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

  不过,不管采用哪一种信息披露方法,都有一个如何进行信息计量的问题。目前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方法,主要有内容分析法、指数法、声誉评价法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对指数法和声誉评价法做点介绍。

  杨海燕博士认为:“指数法是指将社会责任信息按照事先定义的项目分来并归纳,根据选定的标准来分析其内容”,例如,资源耗费、弱势群体权益、劳工实践、公司管理等信息。近年来,许多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常运用此种方法。为确保指数法的有效性应注意项目分类的可操作性和数据采集的有规律性、可靠性。因此,应对评分人员进行培训。

  关于声誉评价法,杨海燕教授的定义是:“由专家学者或专业组织对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和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评级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评分,二是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综合评分。”(杨海燕著《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在公司声誉评价的运用上,《财富》杂志走在了前面。比如,该杂志借鉴权威专家的意见,根据来自32个行业、300多家公司的资深经理进行评价,从八个方面甑选出各行业最具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刊物披露,收到很好效果。

  指数评价法和声誉评价法相比较,指数评价法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运用的较为广泛。这是因为,指数评价法不仅全面考虑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涵盖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凭印象而造成评价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