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⑤
我们重点还是来分享一下张庆义抓住的四步改革棋,其决策的准确度使河套酒业脱胎换骨,步入稳健经营的快车道。
第一次是在1997年,企业股份制改造风起云涌,张庆义看到了新机制潜在的活力与能量,积极申请企业改组转制。后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河套酒厂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股份制不仅吸纳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通过内部改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调整了经营结构,使河套酒业如虎添翼。配合股份制改造,张庆义在企业内部调整上又采取了几项大举措:一是规范了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将原来的18科室缩减为6部1公司,并且定编、定岗、定员,精减了人员;二是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将工资与效益和生产挂钩,使工资向科研技术人员,关键、特殊岗位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三是实行定置管理,改善办公场所和生产现场的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并实行末尾淘汰制,使大家同舟共济、奋发向上。
第二次改革是在2001年,张庆义提出对企业股份结构进行调整,将国有股从55.5%减少到33.33%。
第三次改革是在2004年,在张庆义的带领下,河套酒业提前实现了杭锦后旗政府定的五年任务目标,国有股彻底从河套酒业中退出,企业实现了完全民营股份制的转变。
第四次改革是2006年,为了公司整体经营能力的提高和下属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同时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实现规模经营,河套酒业进行了集团化改组,成立了河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四次改革,河套酒业抓住了该抓的机遇,避开了该避的陷阱。当今的河套酒业是一个集团公司管控,下属企业独立运营、全民营资本的、股本结构优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国家民营大型集团公司。
一步走到点上容易,四步都走到点子上并不容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优势不断叠加,这种高超的企业经营智慧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力。当然这也离不开当地几届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大力扶持,此话后表。
难能可贵的是,河套酒业的改制是稳健的而非动荡的,河套酒业的总经理王永强说,张庆义在抓国有企业的时候,用的也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精打细算,不会随便进人,非生产性投入把得很严,他个人视厂如家的极强责任心,使河套酒业考虑问题非常长远,企业始终围绕着做有根的事业来进行,因此河套酒业在转变为民营股份公司后管理风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相反,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国有企业中的公正、诚信、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等优良传统在民营股份公司后不但没被淡化,反而得到了加强,这就是河套酒业的独特之处。
河套王 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河套酒业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不仅体现在它的产能、技术与销售业绩上,还体现在它坚守着内蒙古这块根据地市场,开发着更大的区域市场,以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酒文化,约请着天下的客人。特别是作为内蒙古本土高端品牌白酒的代表,河套王酒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在北京的内蒙古老乡聚会上一般都是饮用河套王。回到家乡,亲戚朋友更是将河套酒作为最有面子的馈赠礼品。在草原上,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蒙古族老牧民只有两瓶河套王,他舍不得喝,一直留着,结果他的三个儿子都回来过春节了,过完春节,孩子们又要回到各自的城市,老人就把河套王酒分在三瓶里,让三个儿子每个人拿一瓶登上了新的征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内蒙古父老乡亲对河套王酒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