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从鸦片战争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人仿佛置身于一条黑暗的隧道,在生与死,在明与暗,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挣扎,感受着民族的悲剧、命运的多舛而又憧憬着现代文明的曙光。现在许多人在对中国近现代史迷惑不解时,又总能轻而易举地将它简单化,使人感到浮云一样的飘渺与大海一样的深沉。可是无论如何,中国的企业界,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今天面对的已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要想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需要勇气与实干,更需要智慧与创新,需要战略家的眼光与新经济时代的更高综合素质。长安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长安汽车自主创新,也绝非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式的创新,而是整合国际研发资源的一种集成创新,是勇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打造全球研发体系的一种探索性创新。
以致于有人形容,长安汽车从造型设计、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务必做到“数一数二”,长安汽车开发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零件,都能看到长安自主创新的灵魂。并且这种创新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被形象地称为“开门搞创新”,从而在不长时间内实现了“长安的长安-中国的长安-世界的长安”的三级跳。
2001年春夏之交,意大利都灵来了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他们是长安汽车海外研发探索的先行者。自此开始,长安踏上研发国际化之路,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等地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多年来坚持走向世界,开阔了长安人的视野,坚定了长安大踏步融入世界潮流而又坚持自主研发的信心。在与国外许多企业的交往中,长安人始终虚怀若谷,好学不倦,正如他们在培养人才、招贤纳士时畅开胸怀、礼贤下士的态度一样。
2006年,长安迎来第一个从底特律招聘到重庆工作的海归——时任福特公司碰撞安全领域高级研究员赵会。“长安领导的志存高远和求贤若渴打动了我!”2007年9月,长安高管专门致信另一位重量级“海归”专家庞剑:“相信美丽宜人的重庆和充满魅力的长安,会让您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家的归人。”
同时采用合纵连横、挺进纵深的方略,先后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成立产学研工程中心,在国内第一个建立供应商技术分中心与消费者研究基地。所有这些,都成为长安自主品牌飞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
至此,长安已建立起以重庆研究总院为中心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全球24小时不间断研发网络。拥有一支6000余人的科技队伍,国内专家、博士150余人,外籍专家250余人,包括来自丰田、宝马、福特等全球资深专家70余人。其中10人入选“千人计划”,名列国内汽车行业第一位。
目前,在核心技术掌握上,长安汽车已拥有造型与总布置、结构设计与性能开发、仿真分析、试验验证与评价、样车制作与工艺核心及项目管理等能力。
长安给人才带来的不仅是尊重,更是搭建能够让人才施展本领的广阔平台,因而在对本土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更倾注了大量资源和精力。第一位本土博士詹樟松,现已成长为长安汽车动力技术的领军人;“长安汽车自主调试第一人”李虎,尽管只是蓝领工人,却享受总裁级别待遇。实施激励一线广大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举措,至今已累计收到各种建议60多万条,采纳实施40多万条,累计节创价值近20亿元;累计奖励汽车70多辆,奖金金额近2000万元。
如今,长安企业拥有两家上市公司、4支股票;集团总资产500多亿元,员工5万多人。拥有重庆、河北、南京、江苏、江西、北京六大国内产业基地,11个整车和2个发动机工厂;同福特、铃木、马自达等多个世界名企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在美国、墨西哥、马来西亚、越南、伊朗、埃及、乌克兰等地建立了7个工厂。现已形成微车、轿车、客车、卡车、SUV、MPV等低中高档、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谱系,拥有排量从0.8L到2.5L的发动机平台,生产包括长安奔奔、长安杰勋、长安悦翔、长安微车系列、长安卡车系列在内的多平台产品。尤其是深孚众望的“长安之星”微车系列,已拥有超500万用户,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中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车型。
而在位于重庆市国家级开发新区——两江新区核心位置,总占地面积10000亩的长安汽车鱼嘴千亿汽车城,正在以绿色环保为建设基调,规划打造成为全球行政中心、全球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先进物流中心、全球信息中心、全球培训中心、全球销售中心、领先文化中心等八大中心,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低碳汽车生产基地。
长安总裁张宝林说:作为重庆工业龙头企业的长安,凭借核心汽车产业带动作用,将为两江新区构建起千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长安汽车正在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