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构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徐留平董事长指出:实业强国、实业兴国的根本途径是自主创新,“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之林,才能真正发展好中国的汽车工业。”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对于中国这样制造业规模大自主创新又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大力进行自主创新是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回顾长安搞汽车近30年的发展史,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和升华。自1984年第一辆长安牌微车诞生到1995年,长安处于引进国外汽车技术的国产化阶段。从1995年至2005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整合内部技术资源,为长安自主开发奠定基础,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创新。进入2005年后,长安自主创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成为了长安的主要任务。
自主创新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了加大投入,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研发能力,长安每年的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4.5%,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涵盖碰撞安全、NVH、节油技术等13个领域的先进试验室(场)。如投入6000万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国家重点整车消声试验室;投入12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最大汽车综合试验场等。“十一五”期间,长安累计投入120亿元,已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拥有安全碰撞与振动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时期,长安拟继续投入300亿巨资用于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上,也体现在无形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上,多年来长安申请的专利数在国内同行企业中名列前茅,并在国外申请专利150件。2006年以来,长安制订规范1689项,牵头或参与编制的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6项,完成产品开发、技术研究、新能源等项目共计32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2项,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奖11项。至今,长安已构建起涵盖研发、管理、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在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286项关键技术中,长安已经掌握了262项。
中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自主品牌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规划。自主品牌汽车作为一项民族的使命,已成为长安坚持自主创新的必然抉择。目前,长安已建立20多个车型数据库,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863计划等项目39项,牵头和参与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15项,申请专利3517项,其中发明专利394项,平均每天申请专利3项。
长安也是我国最早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长安坚持“纯电动产业化、混合动力市场化、燃料电池工程化”的多极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经过近十年的不懈探索,长安已形成以海外引进专家为领军人,博士和高级工程师为骨干的300余人专业新能源研发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长安已掌握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动力电池管理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了重度混合动力技术难关,具备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先后开发出杰勋混合动力轿车、奔奔MINI纯电动汽车、志翔油电弱度混合动力轿车、志翔油电中度混合动力轿车、志翔Plug-in混合动力汽车、悦翔纯电动汽车、长安金牛星混合动力等多款新能源汽车。
长安因之成为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实力最强的企业。不仅实现了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上市,E30轿车还创造了中国纯电动车“带电第一撞”,并摘得五星安全的最好成绩。同时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普及,2012年向北京市一次性交付100辆E30纯电动汽车进行示范运行,创造了长安自主品牌在北京新能源汽车领域收获的一笔最大订单。
目前,长安已拥有新能源汽车专利30余项。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已累计销售900多辆,总行程突破4000万公里,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区域最广、行业最多、数量最大”的企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着力提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在配套资源、质量保障、营销体系、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体系建设中获得大跨度的进步和提升,方能从粗放式、同质化的竞争中突围出来,进入集约式、差异化发展的新蓝海。面向未来,长安将坚持以顾客需求的市场为牵引,努力打造中国最强大且持续领先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制造一系列适合中国人的经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真正成为市场的主角,为民族汽车工业的壮大烙上更多的长安品牌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