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自主创新 企业转型润滑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现代经济之战,虽然没有轰响的炮声,却隐约可见刀光剑影,虽然没有冲锋的喊杀,却依稀可闻鼓角的铮鸣。二战结束后经过几年的恢复重建,一场前无古人的经济大战在世界上兴起,绝大多数参战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开了经济腾飞的序幕,中华民族也在新中国建立后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志存高远的新发展,走过艰难曲折历程的长安企业,也迎来了建厂近百年来的崭新发展机遇。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新中国在前30年不幸走了一条封闭僵化、自我折腾、忽视经济建设基础作用的道路,成长中的长安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获得了成长性的发展,却在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和政治运动冲击的艰难曲折中,同所有企业一样受到了难以做大做强的巨大影响,但也创造了仿制、生产中国第一辆吉普车等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业绩。

  1959年国庆10周年大阅兵,天安门城楼前每一个受阅方队的领队车,即是由长安生产的中国第一辆吉普车。这款“长江牌”吉普车威武的外形、稳健的步伐、豪迈的气势,展示了长安人艰难奋进的军工豪情,也见证了建国后的种种历史风云和长安企业的奋斗精神。

  回顾第一辆吉普的造车过程,令多少长安人为之感慨。1957年开始,长安的管理和研发人员在“军令如山”的紧迫感中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超负荷工作,齐心协力搞研发,日夜兼程进行全方位对比,1958年的春夏之交,第一辆样车终于驶出长安厂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辆吉普,承担起国家汽车工业的先锋官重任。“长江牌”46型吉普车车重1150公斤,载重量440公斤,可乘员6人;同时有4缸4冲程气化器式水冷发动机,排量2199毫升;最高时速115公里,100公里油耗13.7升,最大爬坡度30度。其各项技术数据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画册上,填补了多项空白。

  而能参与进入国家多顶重要政治场合,“长江牌”吉普坚不可摧的优异品质是首要保证。在批量生产前,长安对样车进行了2.5万公里道路实验,以实践验证汽车质量,这在国内汽车工业中也属首例。当年所生产的38辆吉普,如愿驶入了天安门广场,成为10周年国庆阅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几年间长安累计生产“长江牌”吉普车1390辆,其中的绝大部分装备于人民解放军各大部队中。但在那个一切按“计划”运行的时代尤其是作为严格受控于国家的军工企业,1963年底长安受上级指示终止“长江牌”吉普的生产,将该车的图纸资料完全交付给筹建完毕的北京吉普车厂,为北京吉普成为一代名车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尽管就此结束了使命,但长安在仿制生产“长江牌”吉普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在改革开放后的汽车生产上大踏步前进奠定了基础。长安早在50年代便拥有了吉普车的造车技术,也令当时的中国工业界震惊。今日之长安,尽管已从军用汽车中转身,然而揽昨日之辉煌,第一辆吉普的诞生,仍然给了几代长安人不竭的动力。

  改革开放了,雄狮猛醒了,神州大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全国人民搞饭吃却总是吃不饱饭成为历史,跑单帮等个体经商蔚成时尚,各类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即冲破了中国经济长期局限于国家包办的体制,所有国有企业都面对着一次次紧系命运的冲击和考验,尤其是随着世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军品生产任务大幅下降,军工企业在“军转民”的过程中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乃致于生存的危机。走过一百余年历程的长安企业的发展,甚至长安人的吃饭问题,都一度成了大问题。

  和中国所有军工企业改革初期经历过的阵痛一样,长安当时“转行”搞民品基本上是饥不择食,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杂地“漫天撒网”:溜冰鞋、木钟一度成为长安扭转连续多年亏损的救星,麻纺设备,三牙轮石油钻头一度成为长安的重要产品;后来又分别开发了新型猎枪、V3N刀具和卫生巾制造机等。

  在经历了一系列摸爬滚打的民品生产尝试后,长安渐渐意识到,仅靠此类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小、竞争力弱、利润微薄的产品,无法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通过全面的市场考察和调研,长安敏锐地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将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肯定拥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他们针对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缺轻、少重、无微”的市场格局,决定从微车入手,干一个大的民品项目——造汽车!

  改革开放前长安长期受控于整体水平极度落后的国民经济而又处于封闭式状态,仅能生产一些常规的武器装备且仅处于简单的产品改进、仿制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一时还很难改观的环境中“造汽车”,可是一件难以企及的大事啊!1981年4月,长安以勇于创新的胆略果断转型,生产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微型汽车。

  作出这样的决定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军工的很多经验可以应用到汽车制造上来,何况长安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完全凭模仿开发出了20马力、60马力的柴油机和国内的第一辆吉普车。

  长安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新征程。1983年11月,长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推出了第一批微型汽车样车,从此在“造车”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浴火重生,直至创造出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多个“第一”,书写出长安的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