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强调社会公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 田广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中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一些原则,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如今,人们已经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和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自然,这些有特色的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更为谨慎地再斟酌,增添或删减。特别是观察问题的目光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狭隘的经济领域,要站在建立人类社会最先进社会制度的立场上,为国内各族人民谋求更多的福祉。为此,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不能机械地引用仅从理论或技术角度讲没有纰漏的一些市场经济理论,那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忽略了“国情不同”这个关键性要素,将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搁置于一个不存在的沙滩之上。
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传统为参照,我们认为在反思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对以下几点加以说明。其一,单纯以GNP为指标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以人均GDP来考核人民的生活水平,脱离了中国人多资源相对少的国情,脱离了自古以来形成的量入而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鼓励所谓的超前消费、信贷消费等,而结果却不能达到策划者的设定目标。其二,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公平,由此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后果,人民大众求富的宿愿不能得到满足,逐渐累积起了在不同程度上的不满。其三,虽然正确地认定物质文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不断强调精神文明的作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致使一些年轻人轻视自己民族流传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丢失了建设精神文明的主动权,结果是部分人由此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大众对泛市场经济思潮导致的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强烈不满。同时,学界人士也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不同层面的解读,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对一些问题,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了。面对现实中的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继续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因为这样做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除了对于关系改革整体路线上的争议应该进行政治层面上大是大非的辩论外,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措施是否存在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或者说某些口号是否正确,要认真地摆事实讲道理。这样严肃认真的做法,可以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作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对于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推进创新型国家的系统理论,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从全球战略角度看,应当夯实经济基础,突出高技术手段支持下的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强敌在外,国家不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要以调整国家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为依据,以营造最充分的就业环境为方向,以实现全民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为阶段性目标,如此,人民才能生活富裕幸福,国家才能强大兴盛。在对既往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和策略进行必要调整之时,必须彻底抛弃泛市场化的谬误,该否定的要实事求是地否定,否则就无法向人民交代。在做好上述几个战略方面调整的同时,对于现有的行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管理层面出现的腐败现象。
总之,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当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准则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身需要继续充实,同时也有个实际上的理论演变过程。因此,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从理论上升华是必须的。在激烈的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我们没有逃避的余地,惟有将国家建设搞得更好,强盛富裕,才能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