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纪念晓亮先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管益忻 白卫星

  

  晓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他原名叫梁遵文,1928年出生于山西榆社,1941年参加革命,1949年担任《工人日报》编辑、记者。197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曾兼任《经济学周报》、《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主编。

  少年时期的晓亮爱画画,想当一个画家,1945年他到华北新华书店编辑部,就开始刻木刻、设计封面,有的作品还发表在当时的《新大众》杂志等媒体上。1948年,他接触到邓克生的《大众经济学讲话》、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后,便开始学习经济学。

  当然,真正在经济学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晓亮先生学术一个突出特点是密切联系经济发展形势,实事求是,旗帜鲜明,敢于和善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1988年,他的《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一书出版,该书肯定了股份制。后来,他根据经济发展现实,在我国最早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都是比较超前的。

  晓亮先生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民营经济理论。1999年出版的《寄希望于民营》、2006年的《民营经济手册》等著作都反映了晓亮先生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思想和创新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晓亮先生就民营经济问题发表了若干看法,据我们所知,他在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有二、三十篇。其中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是2003年4月3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从战略高度看民营经济发展》。文章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没有民营经济的参与是不行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晓亮先生的民营经济思想。此外,他研究撰写的《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经济须进行二次、三次创业》、《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论|》、《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等文章大量发表在许多重要媒体上,并为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晓亮先生在民营经济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有的媒体将晓亮先生形象地喻为“中国民营经济之父”。这个“中国民营经济之父”或许有过誉之嫌,但就对民营经济研究的如此之深,观点如此超前,文章如此之多,巩怕在国内还很难找到与其比肩的经济学者。

  在60多年勤奋的学术生涯中,晓亮先生写的文章竟达两千篇以上。据一家学术媒体公布的统计,在我国经济学界发表文章最多的,第一是于光远,第二是晓亮。晓亮先生是着眼联系国情与经济形势,在宏观经济社会方面常有新论的高产学术作家。比如,《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就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应是全方位的;《把生态环保作为发展战略来抓》一文就是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提出不能单纯追求GDP,建议用绿色GDP来衡量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提升》一文针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和谐社会发展问题;《市场经济要求道德重塑》一文提出重塑道德的现实意义,并着重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更是道德经济。

  可以看出,晓亮先生研究问题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是结合现实问题,以求实的态度和社会良知来进行的,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跟风跑。

  此外,晓亮先生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等,都有闪光的思想火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进步意义。

  晓亮先生性格刚直,生活朴实,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我们与他交往颇多,常被他直言不讳和动情的语言所感染。他做事低调,不爱张扬,令人尊敬。他思维敏捷,脑子里常常思考问题,偶尔突发灵感,冒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之类富有新意和哲理的理论亮点。200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的文集时,在前言的第一句就是感谢韩志国同志,在取书名时,感觉自己的东西是感想随笔、土生土长的,“无法与目前流行的”规范文体相比,故而叫《草根经济文选》。“草根”一词既是晓亮先生低调的真实反映,也是他朴实平凡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