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一 李惠子
褶皱的茶杯和花瓶、老式电话雕塑……旧厂房改造的设计室里,“+86”工作室展示了各种家居用品创意物件。
“+86”是中国的区号,代表中国。首席执行官池伟将其打造成以设计为主题的产品概念店模式。他说,通过建立中国设计师产品的销售和开发平台,从而“建立中国的设计文化”。
今年38岁的池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业之初,面临很大资金和资源压力的他找不到理想的家居设计销售平台。一次,池伟偶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文化投资人薛运达提起,两人决定合作。
薛运达执掌的尚8文化集团为池伟提供平台、场地和人力资源,并帮他争取更多的礼品订单,从而将概念转换成设计成品来销售。
“+86”工作室最初租用的地址是后来被称为“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工业厂房。
上世纪七十年代,薛运达在中国东北工业城市的老工厂里长大。15年前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对北京的老工厂产生了兴趣。
1997年,薛运达租下了北京汽修六厂1万多平方米的库房。经过最初无人问津的艰辛,陆续有摄影师、艺术家、美院学生、电影工作者等“文艺青年”租下空间作为工作室——成为北京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尚库”,这比如今名声大噪的“798”还早了5年。
无论是北京汽修六厂还是后来被薛运达改造使用的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都位于近年来首都重点发展的中央商务区。旧厂房的烟尘和噪音与四周的摩天大楼愈显不合,工厂遂将部分厂房出租。
薛运达说,这些厂房规矩、方正,连接着父辈的往昔荣光,连接着童年,更连接着文艺青年的青涩梦想。
虽然已被薛运达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但这里仍保留着老厂房最后一根烟囱、电缆辊子以及古老的枣树。厂房外斑驳的爬山虎依然欣欣向荣,成为中央商务区的另类景色。
老工厂的优越位置和文创园区的定位,吸引了香港邵氏兄弟影业、美国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Base FX等上百家文化巨头的加盟。而更多产业园“居民”是中小型文创企业。
入驻产业园多年的新锐导演雎安奇说,在这里做片子,前期、后期都能解决,既有设备租赁公司,又有制作公司,降低了经济成本,省去了“跑路”时间。
“创意产业必须强调产业链条整合。”薛运达说。他目前在北京已有9个类似模式的园区,囊括传媒、电影、艺术、广告、音乐、设计、时尚等文化创意领域,其中6家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一带。园区企业经营规模达170余亿元。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新说,“尚8”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模式,同时,对城市建筑遗存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探索出了新路,“既保持了城市的脉络和肌理,又使相对沉寂的区域焕发了活力”。
薛运达说,“尚8”旨在打造“创意者之家”和文化沙漠地区的“绿洲”。